八极内功破译之――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小架

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

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

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

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易筋经   1、什么是易筋经      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   “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

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

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

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

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

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   “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

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

……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

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   在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易筋经最初是由古代道家(道士)所创,后流传于少林寺佛家弟子中,而非达摩所创;二是易筋经不但具有养生的价值,还有技击的价值。

2、易筋经的功理   康戈武先生《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载:《易筋经》白天台紫凝道人创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先后有多种版本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了自己的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易筋经《总论》、《内壮论》、《内壮神勇》、《外壮神勇八段锦》、《十二式图》等。

易筋经从理论上总结提出了“内壮”和“外壮”相统一的观点,也就是内功和外功均衡修炼。

修炼的目的是“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总论》)。

所谓金石之体,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内壮外强、内坚外勇之体(《内壮论》)。

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强身与技击统一,而以强身为基础的锻炼观,正是武术气功的宗旨。

易筋经》的修炼原则是“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所谓“无形”指人体内在的“精气神”;所谓“有形”指人体外形的“筋骨皮”(见《膜论》)。

炼“有形”与炼“无形”相互辅佐,就是武林中常讲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外兼修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

易筋经》将练功的全过程分为“内壮”和“外壮”两个锻炼阶段,并规定了先内后外的程序。

易筋经外壮神力八段锦》认为:“内壮即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

盖以其内有根基,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

”“内壮”阶段又依次分为“凝固”、“充周”、“畅达”三个步骤。

所谓凝固,是通过守中锻炼,将全身内气凝聚腹内而不外溢。

所谓充周,指积气充满任、督二脉。

所谓畅达,是之内气能够随意畅行。

外壮”阶段依次可分为外导、假力、实操三步。

所谓外导,是将内壮锻炼所获得内气引达于四肢。

所谓假力,指凭空作势,进行推、拉、举、按重物般的术式锻炼。

所谓实操,指借助绿豆袋、沙袋、热水、大树、巨石等磨练皮肤和增长实际攻击力。

此外,不论练内壮还是练外壮,都要遵循柔拍和捶打用力“初行功时,以轻为主”,“渐次加重”;对身体的刺激程度要由浅渐深,髓“渐次加力”而“震入于内”(《易筋经・行功轻重法・用功浅深法》)。

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壮即熟,再练外壮, 循序渐进的增大锻炼负荷的练功方法,正是武术气功普遍遵循的锻炼程序。

3、易筋经的练法   江西省南昌中医学院李良根先生在《少林易筋经》中阐述了易筋经的锻炼要领:一是动作准确,势正招圆;二是呼吸自然,意念集中;三是动静结合,快慢转换;四是刚柔并用,虚实相兼。

行功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小动作都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定要圆活而不僵滞,同时动作要紧密配合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气息长的人动作速度就慢一点,柔一点,气息短的人动作速度就快一点,刚一点,一呼一吸为一息,每个姿势都包含着若干个“息”的运行。

总的姿势动作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作静方能意念做到集中,意念活动一般指的是“数息”,其法即默数鼻端之呼吸次数,初练时数三十息,逐渐增加,至百数为止。

“数息”时精神要专注,不可有丝毫的外驰,使内气随任督二脉流转至丹田凝聚而不散,并时时催动内力,使内劲保持不退,越练越坚。

康戈武先生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清朝同治十三年刻本《易筋经》的练法作了介绍,在松静自然、敛神静心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缓缓地呼吸二十一次,每呼气时,以意体会动作的气感和力感”。

二、关于八极小架      1、对八极小架的思考   1989年笔者在河北省廊坊市工业学院上学,得识罗瞳八极拳名家、原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的再传弟子苏亚军先生,当时我们是同学。

亚军那时十八九岁,虽然年轻,可他的八极功夫已经相当深厚了,因为他从七岁就跟随原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黄埔军校教官赵荣林先生学习八极拳了。

说起学拳,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笔者从小喜欢书法,当时在全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笔者荣获特等奖。

而在同年元旦联欢晚会上,亚军出了一个节目,就是打了一套八极拳

当时我们两人都成了全校的“名人”,相互敬佩。

于是就凑在一起商量换艺,笔者向亚军学习八极拳,亚军向笔者学习书法,学拳的时间定在晚上,学书法的时间定在中午,这样二人都学得很认真,教得也都很认真。

当然笔者先学的就是八极小架,亚军教拳很严(练习前还要练两趟弹腿),每天一个动作,如果这一动作做不好,就不允许学下一个动作, 亚军说师父就是这样教他的。

这样一套只有二十几个动作小架练下来整整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后来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会了大架和对接。

现在回想起来, 练的时候采取的是“一步一桩”的方法, 站累了才能换下一式。

当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练,只是觉得腿上有劲了,饭量增加了,头脑清醒了。

1991年,笔者又在廊坊市万庄镇结识了王忠泉(与李书文是师兄弟)的再传弟子付广池先生

先生曾在部队担任过武术教官,当时他在我们学校附近开办了“飞龙武馆”,付先生请我为他的武馆书写了牌匾(现在仍悬挂着),他的弟子很多,有部队战士,有武警战士,有高校学生,还有各县的武术爱好者。

先生笔者八极拳也是从小架开始,并为笔者拆了拳,讲了用法,记得那时他对我讲,八极属于武当门的下三门,是典型的内家拳,当时我也没往心里去。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没有放弃练功。

后来又跟沙国政先生的弟子李云祥老师学习了杨式低架太极拳,就想,为什么太极拳就是一种编排套路,而八极拳却有小架和大架之分呢?而且,小架和大架的练法又截然不同,为什么大架不“蹲”不“耗”呢?八极门都知道,吴钟时代八极拳只有小架、大架和对接,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直到2000年笔者拜霍文学先生为师,得先生教诲,才了解了八极拳的理论知识,霍老师有一套内功易筋经套路。

这才对八极小架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才知道每一个武术门派都将桩功视为培元养气、炼神求劲的的法宝,谁得到了真传都不会轻易传人。

随着武术理论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笔者发现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中,没有一种象八极小架这样练,很是独特,在霍老师传授数息、运气之法后,才真正领悟了八极小架的内涵,将其与易筋经联系起来。

2、八极小架的功理内涵   据清末民初的《罗疃八极拳谱》云:八极小架乃八极拳之精华也,定势极为重要,乃八极拳之基本也。

讲究内三合、外三合,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内外相合,身心相印,内外上下完整一气,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停似走,走又似停。

练好小架是获得“将健身与技击融为一炉”的精妙真谛至关重要的途径。

讲究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内以练气,可独善其身;外以练硬而壮筋骨。

“神枪”李书文在讲八极小架时明确指出:“小架八极拳之基本功也,初学者务从小架开始,然后再练八极拳

小架练习要发六合劲,要以意领气,以气引力,气力相辅,一极动百极相应。

”   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武术院副院长王世泉先生在《八极拳珍传》一书中讲:“八极拳属内家拳法之一,须内外兼修,凡行内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坚,故习练八极拳者,必先懂得意、气、力的结合,要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全身上下,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犹静,静中犹动”。

安徽省蚌埠市八极拳研究会的马琳璋先生讲:“八极小架是八极拳的基础拳,又是八极拳的桩功,历来被八极门前辈视为蹲功、练拳、搏击的重要训练手段,是练习八极拳武功必不可少的课程。

”      3、八极小架的练法   由上可知,八极门人都把八极小架作为本门的筑基功夫,极其重视。

传统八极小架的练法采用”一步一桩”的形式进行,或称为“蹲小架”、“耗架子”,内养精气血,外壮筋骨皮。

另外,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中说:“八极拳属内外兼修,意形具备,既可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技击性。

习练八极技艺要内外坚实,心神震定,通过正确的姿势,使外形运动、呼吸、意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习练效果。

具体到调养功,则有丹田功法和数息功法。

丹田功法是运用意念将气引导到丹田处,口里默念穴位,这样气血的流动随着意念沿任督两脉循行到丹田部位,每循行一圈为一次”。

数息功法是站好桩后,以鼻作为出入之门,先使脉气沉静,气息直达小腹丹田处,由一数至五数或由一数至十数,可根据自己实际而定其数,但不宜太多,通过数息,达到丹田自身开合,调养身心的目的”。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阐述了八极拳小架的传统练法:“……更重要的是,八极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架子是泛言一切架势,具体来讲就是指八极小架。

小架动作不多,但结构极其严谨,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需要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拉’,把力量运足了,式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完力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一种身心两益的训练。

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静’字。

”   台湾刘云樵先生说:“小八极八极拳中的小架子,是本门入门的第一套拳法,它在八极拳所有的套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一切有关八极拳功法修炼的基础,全都从这套小架开始下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一式、每一动都要求架势低沉缓慢,每一式必须经过八次呼吸的反复修炼,就是默数八次的呼吸,功力将会逐渐扎实稳健,而后在每一式的训练中呼吸次数与时间将会逐步增加。

默数时要将意念灌注全身各个部位。

运劲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则气血畅通,静则凝,凝则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也,守得静,八极则入道矣。

”在外壮功夫方面,刘先生还公开了打吊袋、拍摔凳、鹰爪坛、铁砂掌、铁山靠的一些练法,反复强调练习八极一定要“内则培养气血,外则锻炼筋骨和肌肉”,也就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以便达到“敛气如绵,鼓气如刚”(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境界。

沧州著名八极拳家朱宝德先生讲:“习练八极小架要求动静分明,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当掌握速度,按常规要求,静止时不限时间,当下盘支撑到极限时再变下一个动作,发力不要过猛,只要能做到意到、功发、力达即可。

出手发力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      三、易筋经与八极小架之比较      从易筋经与八极小架的功理功法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四个共同点:   1、二者均起源于远古道家或道教。

2、二者均以养气、练气为法,用周天、数息之法练意练神,属内功范畴。

3、二者均依仗沙袋、木桩、球、板、石等练外硬功,以壮筋骨皮肉,属外功范畴。

4、二者行功均动静分明并以静为主,动作刚柔相济、讲究内外兼修,集养生与技击于一体。

再看二者的动作姿势,通过对照,可以说是非常相似,只是幅度略有不同而已。

首先起式就完全相同,都是双手上挑与肩平齐,易筋经称“拱手式”,八极小架称“作揖式”或“请手式”,实际上就是现在所指的“抱拳礼”。

然后都过渡为“顶肘式”。

易筋经第二式在小架中称为“二郎担山”或“亮翅”,第三式在小架中称为“霸王举鼎”;第四式在小架中称为“打虎式”;第五式在小架中是“转身抱拿”和“小缠”的过渡式;第六式在小架中是“顶肘”与“双闭裆”的过渡式;第七式是小架中“怀抱婴儿”的变异;第八式在小架中称为“双掸手”;第九式在小架中称为“叠手掌”;第十式、第十一式、第十二式是小架热身动 作中的三个重要式子(敬请八极同道仔细捉摸验证)。

由此可见,八极小架中蕴含着易筋经的所有动作

有人也许要问,八极小架共二十四个动作,这跟易筋经怎么能对上号呢?大家也许不知道,易筋经从春秋战国发展变化至清朝咸丰年间才真正定型为十二式。

因为它是“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所以早期的易筋经并不是只有十二个动作

就连八段锦也分为好几种,明清时期就流传出了“十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和“二十四段锦” (见《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和《国技论略》),而且在少林寺的易筋经中原本就包含了八段锦(见《易筋经外壮神力八段锦》),一些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先有八段锦,就是“拔断筋”的意思,后来读成“八段锦”,再后来才又发展出了“九段锦”、“十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二十四段锦”,这几种的功效与易筋经完全相同。

极小架虽然有二十四个动作,但除去相同的动作也只剩下不到二十个动作

因此,八极小架中除去易筋经中的十二个动作外,都能在八段锦中找到。

八段锦的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就是八极小架中的霸王举顶;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就是八极小架中的拉弓式;第三式调理脾胃单举手就是八极小架中的按阴掌;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就是八极小架所有马步动作中的眼睛随视法;第五式、第六式是小架热身动作中的重要式子;第七式钻拳怒目增气力就是八极小架中的撑捶式;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就是八极小架按阴掌和双揣裆中提脚跟双震的动作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最终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八极小架是由易筋经(内含八段锦)发展转变而来(这仅仅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它保留了易筋经的精华部分,将易筋经中的动作略加调理而成适于技击的功架,去除了一些不适合于技击的势子,放在热身的功法当中,重新对套路进行了科学的编排。

它在八极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内外兼修的过程,达到内壮外坚的目的,为练习更高一层的八极大架打下牢固的基础。

是中国武术门派当中典型的内功拳,从而推翻了一些武林人士认为八极拳是外家拳的观点。

确立了以上观点,八极拳在养生和健身方面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具体的八极养生知识笔者将另文论述)。

至于小架内功的具体练法,则只有少数八极“明家”的嫡传弟子会练。

正如一些人常讲的:“此人打的是八极拳的架,却没有八极拳的劲”,实际上指的就是没有内功

如果大家想了解小架内功的初级练法,可参阅笔者发表在2003年第三期《搏击》杂志上的《八极拳桩功述真》一文。

(责编:高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