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哲学微课设计个案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等优点受到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哲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能否用微课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可视化?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14个哲学微课导入教学过程、小结、练习、教学方法进行个案分析,发现这些哲学微课均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运用师生对话、举例、设问、对比、思辨等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思考,使抽象知识点的学习更具趣味性、生活化、可视化和容易理解。进而提出“五步设计情境哲学微课流程”,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情境认知理论;哲学微课设计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8—0057—03。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物演化的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普遍而基本问题的学科。哲学知识一般比较抽象,需要用想象力和空间逻辑能力去理解。因而,哲学微课设计具有挑战性。那么,目前互联网上有什么优秀的哲学微课可供借鉴?优秀的哲学微课教学设计方面具有什么共性?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借鉴微课教学设计的评价指标,根据微课教学呈现过程,对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1]的“哲学社科”类14个微课,从 “微课导入”、“内容呈现”、“教学启发”、“教学总结”、“练习测试”5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结果。

1.微课导入情境对话

微课导入微课的先导、序曲或铺垫,是微课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2]。从表1内容可以发现14个哲学微课都采取情境对话导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事情,使观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情境对话导入哲学微课导入的有效方式。

2.内容呈现:设计与技术同行。

如何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关注点,而情境的创设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字媒体资源,通过技术渲染情境、再现情境[3]。经研究发现,在设计上,这14个微课全程围绕着导入提出的问题,将生涩难懂的哲学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话描述出来,每一句话都比较精炼,逻辑性强,且结合了许多案例。这些案例中有部分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故事,但大部分是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例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谎”,在此基础上结合师生对话、设问、举例等方法,微课更具趣味性。同时,每个微课的呈现方式是以音像、卡通动画场景、人物与动画这几类技术构成,镜头转换自然,类似于MG动画(Motion Graphic,图形动画,一种随时间流动而改变图形状态的动画);都使用了符合情景的背景音乐,音效恰到好处,再加上饱含情感的标准普通话配音,避免了不恰当的声音媒体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问题。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将晦涩难懂的哲学知识通过情境可视化,使学习者能集中注意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

例如,微课《撒谎总是错》主要通过动画人物夏妮、亚历克斯与老师对话、他们的肢体动作以及场景的变化来呈现教学内容。在人物说话时,多次使用长镜头;说话人物的变化以及场景的转换,运用了镜头的推拉摇移,这能使画面充满动感,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导入部分结束后,换了较活泼的背景音乐,在教师举的一个事例中,当某人穿了不合身的套装时,微课出现了哈哈大笑的音效声。这样做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导学习者跟着微课的思路進行思考。通过7个例子、13个场景将哲学知识可视化,使学习者在观看有趣动画片的同时,掌握了功利主义、义务论、结果理论及局限、规则理论相关知识,解释了撒谎不一定会错,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3.教学启发:方法多样化。

情境教学是教师把情境创设出来,有目的地进行加工,组成有机的学习认知情境启发学习,让学习者情境中得到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锻炼。这14个哲学微课主要运用师生对话、举例、设问、对比这几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启发师生对话有利于及时解决可能产生的困惑和问题,深化理解;举例使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哲学方面的知识;设问能使学习者注意力更集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比帮助学习者发现哲学的规律,使学习者更容易学会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例如微课《动物有权利吗?》使用了师生对话、举例、讲授、设问四种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师生对话学习者能轻松掌握“杰里米理论”;通过讲授与举例,学习者能清楚分辨动物虐待的表现,进而明白有限使用原则和规则原则;通过以下问题:“你认为‘如我们都变成素食主义者,就能解决世界上的饥荒’这个说法正确吗?”进行设问,让学习者最终受到启发:讨论动物有没有权利不重要,重要的是,防止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在情境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能轻松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4.教学总结:抛出问题。

教学总结是微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它是整节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教学总体思路最明确、最深刻、最集中的阐述,即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总结不仅仅应用于一节课的结尾,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阶段,都需做出适当的总结。14个微课主要通过问题来总结,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促使学生自主回想本节微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除此之外,也有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来总结。这样做有助于学习者回想到原先的情境,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例如《每个问题都有答案吗》微课中通过师生对话,总结说明了为什么每个问题不一定都有答案,且鼓励大家要树立目标,成为更好的人,这样既总结了所学内容,又升华了主题。

5.练习测试:开放思维。

14个哲学微课均在末尾设计了没有统一答案的开放性练习测试题,让学生的思维在情境中尽情展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给微课“闭环”,同时,这种练习方式也符合哲学的学科特点。练习测试作为学习材料,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测试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在教学中,对习题的选择、习题的层次性、习题的生活化、难题的突破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排第一的微课《撒谎总是错误的吗?》提供了3个测试题(如图1),让学习者开放思维。

二、情境认知理论及微课设计流程。

情境在学习中很重要,学习者在熟悉的情境中比较容易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知识容易产生顺应和同化的效应。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是情景化的,人们所知觉的、所思维的及所做的,是在一个根本上社会化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4]。因此,在微课中,将晦涩难懂的哲学知识融入到学习者熟悉的情境中,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哲学知识。那么,如何设计此类哲学微课呢?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借鉴李文德学者“情境微课敏捷开发流程”[5],在此提出“五步设计情境哲学微课流程”(见图2)。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总是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指导、支持和建构中获取学习知识学习者学习、获取、运用知识是在情境中进行组织、加工、动态地建构的一种活动。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对“五分钟课程网”14个哲学微课设计分析,发现这些微课在“教学导入”、“内容呈现”、“教学启发”、“教学总结”、“练习测试”等环节,都运用了情境认知理论,即情境认知理论贯穿于14个哲学微课教学全过程。恰当地运用情境认知理论,哲学微课显得更具趣味性,枯燥、抽象的哲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微课设计,对于哲学学科之外的文史科也有一定的推广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五分钟课程网[DB/OL]. 郑小军.例谈微课导入的方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

[3]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7—59.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9—150.

[5]李文德.情境微课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2—24.

(编辑:鲁利瑞)。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