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 毕业论文网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大趋势。

目前中国大部分存贷款利率,依然由中央银行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所以存贷款利率成为改革的最后“堡垒”。

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升高,在政策层面也被多次提到议事日程。

为了尽快发挥利率改革的正向作用,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和绩效,分析典型的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与教训,在此基础上,研究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本供需平衡;调节资源配置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指取消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硬性规定,在市场价值机制的作用下,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能解决资本短缺、调节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有其施行的必要性利率市场化有着放开利率管制、放开金融市场、克服调高利率的恐惧、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制定通用性的市场规则的方法,有其施行的可行性

一、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必要性   (一)解决资本短缺问题、调节资本供需平衡   我国对利率做出了硬性规定,并且不允许自由浮动。

但是,国家出于降低资本成本等的目的将名义利率压制得很低,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低于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利率水平

一方面较低存款利率打击了人们的存款意愿,而另一方面较低的贷款利率刺激了人们贷款投资的需求,这加剧了资本短缺的问题。

换言之,利率表示着资本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的利率必然会导致资本短缺问题。

而如果实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让市场的价值机制起作用,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高低,使存贷款利率由原来国家硬性规定的较低水平达到均衡价格的水平,那么提高的存款利率会促进人们存款的意愿,提高的贷款利率会削弱人们的贷款投资需求,资本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资本供求达到平衡。

(二)调节资源配置、调节经济结构   当国家硬性规定利率水平时,低水平利率导致了资本短缺,政府只能以行政手段对资本进行分配,只有以国有企业和政府扶植的私人企业等少数的投资者能够通过正式金融市场获得资本

并且政府在管制利率的同时,限制民间金融活动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强国有制,金融工具品种少,金融资产的流动与转移因缺乏多种金融工具的转换受到限制。

利率调节资源配置、调控资金投向、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基本上不起作用。

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资本的价格即利率能有效地反应资本的供求关系,价格机制能发挥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作用,使资本流向投资收益率较高的部门和企业。

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可贷资金供求自主确定利率的档次、差距、水平和种类,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战略充分地考虑经营成本、目标收益、同业竞争、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优先选择效率高、风险小的投资项目,有利于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提高投资效率   当政府管制利率时,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反映资本的真实成本,会造成企业的投资缺乏效率。

贷款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企业在对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会由于利率反映的资本成本固定且较低而决策不过多考虑投资的多样性与时效性以及投资单一化与长期化带来的风险,使生产要素不能最优化地组合,降低了投资的效率。

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因为资本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后势必影响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利率风险增加使投资主体的贷款行为向多样化和短期化方向发展,以降低投资单一化与长期化过程中利率变动带来的资本成本变化的风险。

投资者在资本使用的过程中,会根据利率所反映的资本成本作出决策,使各种生产要素高效率地配合起来。

二、利率市场化的方法――可行性   (一)放开利率管制   政府要放开利率管制,让利率资本供求双方依据市场经济因素来确定,使利率达到市场均衡利率

促成市场均衡利率的具体做法有:第一,放宽直接融资即债券、票据承兑贴现等的利率限制,允许利率在一定幅度内浮动,等到条件成熟后全部放开利率由发债主体和票据贴现承兑双方自行决定。

第二,中央银行只控制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其他利率可以全部放开

允许存款利率适当浮动,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金融市场资本供求格局和银行自身流动性状况,随时调整经营战略,增强流动性和效益性;允许贷款利率放开,加快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幅度,提高贷款利率,可以克服商业银行普遍惜贷的现象,增加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带动投资的增长。

第三,建立符合市场利率的计算方法,或者计算利率的办法由银   (二)克服对调高利率的恐惧感   我国各商业银行利率逐步实行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有所竞争,在一定时期内,为吸引储蓄等银行利率水平会有一段时间的上升,贷款利率亦会随之上升。

等到竞争达到一定的限度,竞争的条件趋于平衡时,各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的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上自由浮动。

这个均衡利率水平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利率,一方面,高利率有利于各经济主体的资本储蓄行为,有利于增加资本的积累量;另一方面,高利率反应的资本成本能作为投资项目和投资方向重要的筛选器,起到寻求高效率的投资、压制低效率的投资的作用,从而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本利用效率。

(三)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随着存贷款利率的全面开放,银行的成本管理和利率定价生成机制面临严峻的考验。

首先,利率定价既要立足于自身运营成本,又要充分考虑市场的竞争性价格。

因此,需要银行进一步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使运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为市场竞争赢得先决条件。

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定价机制应当基于对国家“基准利率”走势的准确预测。

因此,对于基准利率预测模型的技术投入和研究迫在眉睫。

(四)改善资金市场运行秩序,制定通用型的市场规则   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为解决金融市场本身所固有的调节不足和各市场主体决策的分散性及分散下的自主性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必须迅速制定一个通用型的市场规则。

鉴于此,中央银行首先要统一资金市场经营、竞争规则,明确经营程序,以及竞争的条件约束机制,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公平合理竞争的金融制度环境,实现资金市场运行的有序化;其次,各种法规条例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性惯例。

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利率市场化打好基础,保证利率市场化正常、平衡地运行。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其必要性可行性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逐步深化,最终为实现金融深化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   [3]丁加华,陈珊.金融产品创新助推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2(1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