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分析

[摘要] 根据“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本文特别提出了人的素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国情,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指标分析评价体系。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指标体系 综合素质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是相对资源浪费,使用不合理的形状而言。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节约型社会建社指标体系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系统评价准确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正确引导系统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基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该体系构建应遵循:系统科学性,针对指导性,简明可行性,动态持续性。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体系中具体的各项指标,指导和监测我国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个领域,引导全国人民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  依据上述指标选取原则,结合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建设要求,综合国内当前发展形式及相关方面文献和资料,本文提出以下三层次包括五个层面及36个具体指标评价体系,如附表。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在于提高人的能力,一方面,人是认知、评价与更新改造自然物的主体,人的素质,能力决定了人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不是资源的稀缺与人的欲望无限的矛盾,而是人的无限欲望,与实现需要,能力的矛盾。实际上自然资源就其存在与潜在的绝对性而言是无限的,只是由于人类认识、利用、改造与维护自然资源的能力不足,改善与控制人类自身的能力不足才造成资源稀缺现象,进而产生其他经济与社会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评估指标。  四、指标体系评价和应用  本文指标体系涉及面广且指标项目多,部分指标难以进行标准度量,所以可以采用主观赋权评价法中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权重,然后通过线性加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晓洁沈镭: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6,5  [2]祝四清: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人本观.求索,2007,11  [3]赵明华李桂香: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构建.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8。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