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评价

摘要: 行政成本支出问题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也是影响政府管理绩效与评价财政支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 但与此同时行政成本支出却在不断膨胀, 以行政管理成本为标志的财政支出有效性并没有体现出人们期待的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讲,由于行政成本的不断膨胀, 体制改革与职能转换的成果被抵消。

我们将以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国外行政管理成本占财政支出比重为参照系, 剖析1978—2006年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表面膨胀且有效程度不高的深层次原因, 并就如何提高公共财政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公共财政; 行政成本支出; 预算外支出所谓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 简言之, 就是支出同样多的钱, 办更多的对社会起正面效应的事。

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是体现政府管理绩效、降低政府成本的重要方面。

2006年, 中国行政管理支出成本接近全部公共财政支出的20% , 构成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

因此,本文选择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为例来研究中国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问题, 是能够充分揭示中国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规律的。

行政管理成本的范围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党派团体补助支出、外交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检察院支出和公检法办案费用补助等。

总的来说,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还是很有效的, 因为中国财政的绝对总量并不大, 虽然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了近20% , 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人均所耗费的行政管理成本数量并不大。

通过这些有限的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政府把一个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大国,带上了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皆持续发展的轨道, 应该说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

但是, 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在总结成就的同时, 还必须认识到, 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为标志的中国公共财政支出还能够做得更加有效,提高政府支出绩效的空间还是存在的。

本文的取证资料时段是1978—2006年, 通过分析该时间段内中国公共财政收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以及GDP和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变化情况, 试图找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的基本规律。

一、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持续递增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在这期间, 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并不十分明显。

目前的现状是, 中西部地区还有不少县(市) 的财政总支出始终摆脱不了捉襟见肘或寅吃卯粮的窘迫状况, 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

表1是1978—2006年间中国公共财政几个重要指标的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 中国行政成本支出行政支出的比重为4.71% ,之后逐年提高, 2006年膨胀到19.46% , 基本接近20%。

这期间, 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 似乎越改革政府成本越高。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 在编人员从511万减到3万。

1988年的机构改革, 国务院各部门的在编人员减少1万。

1993年的机构改革中央机关人数减少20%。

1998年,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举措更加重大。

虽然每次改革都在明显地减少政府机构, 减少在编人员, 但改革的年份及其之后一年,政府行政成本比其他年份的增加速度还要快。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行政支出有效性在降低, 另一方面从表1可知,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政府行政支出增长幅度分别为10.18%、11.57%、13.66%和14.82%,分别比改革前一年(1981、1987、1992、1997) 高出3.28%、1.09%、1.28%和1.09%。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