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_藤野先生表达了什么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东京所见与。

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3)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4)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3)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4)事:回忆的几件事。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5)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6)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