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学科实践

摘要:2018年,中国民俗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承接先前学术传统,拓展研究领域,寻求理论创新,在促进乡村振兴、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互动;坚持整体观、生活感和实践性的民俗学研究路径,实现理论话语建设本土化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视角。

关键词:2018年中国民俗学;理论创新;中国问题;聚焦现实;学科实践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2—0108—17。

全球化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迎来许多发展机遇,遭遇不少挑战。2018年中国民俗学进一步彰显了2017年中国民俗学的优势,克服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以及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国家话语背景下,中国民俗学以人为本”,坚持以田野实践为根本、解决社会问题为要义、寻求理论创新为目标,加强民俗学的社会责任担当,在促进多学科交流互动,拓展学科国际视野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一、2018年中国民俗学的基本态势。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民俗学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取得了辉煌成就。可以说,2018年民俗学全面、系统地将40年来民俗学研究中国特色表现了出来,“眼光向下”民俗学转型的趋势、以民众为研究出发点、关注“日常生活”、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均显示了新内容、新思想和新方法。

2018年中国民俗学参与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研究,探讨如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问题,聚焦于从民间文学、民间风俗、文化遗产等多维度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讨论。1988年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至今仍是我们科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视角。2018年中国民俗学从多方面讨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用比较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各民族文化事象的殊异和趋同,追溯其历史互动,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讨论。

2018年中国民俗学在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不仅关乎现代经济体系和美丽中国建设,也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的要求,自2018年起,中国将每年农历9月23日“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此背景下,2018年中国民俗学对农民、农村、农业等方面的议题密切关注,深化对乡村、乡民的认识以及乡村民俗传统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示范卷、试点省编纂和社会宣传工作,有序展开。

2018年中国民俗学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6月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7届会议上,我国当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任期2018—2022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地方文化部门相继公布了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这些具有广泛国际、国内影响的重要行动,民俗学人积极建言献策,并付诸具体实践

2018年中国民俗学加强了与社会媒体合作,将民俗研究文化传播相结合。民俗学者为民众介绍和普及民俗知识、民俗学成果,并科学阐释民俗传统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18年中国民俗学在理论建设、研究方法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与民俗学相关,包括:“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杨利慧)、“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毕桪)、“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口头文学抢救性整理与研究”(汪立珍)、“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传承研究”(卞成林)等。这些项目显示了2018年中国民俗学聚焦于传统与现代关系,并在民俗学基础资料积累、梳理和研究中实施理论建构的努力。

2018年民俗学在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译介、借鉴国外民俗学优秀成果,邀请海外民俗学者前来讲学,举行中外民俗学者对话;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俗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际项目、研究他国民俗文化,极大拓展了中国民俗学研究范围。

中国民俗学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面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而丰富、完善和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仍是民俗学人的不懈追求。

二、内容拓展与理论创新。

2018年,民俗学者多视角探讨民俗学学科基础性和传统性民俗问题,密切关注新形势下民俗发展态势,实现民俗学方法论创新;中国民俗学加强与其他学科及海外民俗学的交流,民俗学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以构建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理论及话语体系。

(一)拓展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民俗学“立身之本”,是构建中国民俗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民俗学人一方面多角度研究民俗生活的传统文化事象,加深对与传统研究对象相关的社区结构和文化系统阐释;另一方面,关注民俗的主体实践和日常生活,将民俗学研究投向更多的文化事象。

民俗有时代性,民俗学学科同样具有时代性,2018年的民俗学研究强调了时代特色,正如习近平提出的“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1]。毛巧晖以马克思主义论民族民间文学为主题研究,指出民间文学发展应当以“时代为中心”,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万建中强调“人民性”是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这一思想贯穿于文艺创作和研究[3];胡燕春和陈列兢结合习近平文艺思想讨论了文化自信与文艺世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世界文艺语境中发展民族文艺,必须以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自信为基础,既坚守文艺民族个性与主体独立性,又依托世界文艺的开放系统与交流实践,顺应全球文艺的整体发展趋势,推进民族文艺的持续繁荣发展”[4]。这些研究为新时期民俗学民间文学创作、传承的时代性提供理论基础。学者们领悟、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发展思想,虽侧重点不同,但始终将这些重要理念融入2018年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之中。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