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构建和谐课堂

摘 要: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学生接触到了日益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本文重点论述了设问的相关内容,如设问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坡度,设问要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重难点的知识点要有一定的难度等。希望本人的研究能够为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设问技巧。

自从国家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来,要求落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掌握更多思想品德内容,自主地建构思想品德学习意义。因此,教师应该精细地设计具有学习意义的多种思考问题,借助巧妙的设问教学方式,引发初中生强烈的兴趣、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设问教学指的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设问教学方式的价值和科学性,细心地设计各种学习型问题,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潜能价值,通过这些问题实施设问教学

一、设问求知,立足课标,让学生有所感。

思想品德课是针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强调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以及掌握有关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地规定教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课程目标,使得学生知识学习与其能力发展和思想道德水平相适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传播思想品德知识,还要通过创设有助于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情境,渐进地指引初中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帮助以及引导学生借助感悟以及亲身经历,获得和强化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以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有效地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重大意义和教育价值。所以,研究以及优化设问方式,能够贯彻落实新课标,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让学生有所感,从而有利于和谐课堂构建

二、设问求进,阶梯循环,让学生有所悟。

要考虑初中生的现有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递进式设问或阶梯式设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时,学生很难抽象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因此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寻找贴切学生生活的相关材料,先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逐步探讨生命的价值。本人在讲授过程中论述了一位女公安干警在地震中肩负使命,无私地救助幼儿,但是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家幼子的动人故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假如被救助的那个孩子就是你,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假如你是这位公安女警的孩子,你又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那位女警就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然后要求学生密切联系相关材料,渐进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景中,很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从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所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及生活经验来回答老师的设问,期间可能会闪现出不少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和处理这些生成信息,把学生的这些感悟的关键词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从而让学生都能有所悟,从而有利于和谐课堂构建

三、设问求实,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得。

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所教内容的具体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得思想品德教学体现出鲜明的生活化特征。所以教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熟悉的校内外、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来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把握思想品德教材,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时,教师可以结合眼下国内频频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国家和新闻媒体为什么如此重视食品安全?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经营者以及生产者要强化道德自律意识。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追问学生还需要哪些机构或者方面的制约以及约束呢?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法律法规和保护的作用,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消费者个人法律意识的提高等。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感性认识比较多,但是理论化不强。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方式,指导学生分条罗列和总结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思品课堂上确实能有所得,从而有利于和谐课堂构建

四、设问塔桥,知识衔接,让学生有所能。

思想品德教材前后的内容呈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单元、课、目和各个标题间都形成了相应的内在联系。通过设问方式可以指引初中生快速地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合理地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第六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是谁?依法治国是谁领导?什么是公民权利?法律有哪三个特征?依法治国中的法你认为指的是什么?回答了上述问题后会进入到下个课题:生活在法治国家里。这样能够浑然一体地呈现教材内容,前后联系非常密切。让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尤其在初三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从成长中的我、我和他人的关系、我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自己构建知识框架,落实教材和课标,真正让学生有所能,从而有利于和谐课堂构建

五、设问立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求。

设问角度应该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的是教师设问要明确地指向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果属于浅显的知识或者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没有必要设问。在设问过程中,应该注意训练学生思想品德思维方式,培养思考能力,通过设问→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三个步骤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设问:“结合法律的相关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企业、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第一,这个问题清楚地要求学生回答“怎样做”;第二,所设问的这个问题限定了准确的知识范围:“结合法律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这些都指向了学习目标;第三,从“解决问题”的“主体”来看,可以是“公民”“企业”或者“国家”。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通过媒体加大宣传的力度;从企业角度来看,要做到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达标排放;从公民个体来看,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小事做起。假如所设问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生就会做出开放式的回答,不存在明确方向,还可能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面临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让学生知道这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让学生有所求,从而有利于和谐课堂构建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课程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实际的学习状况,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通过设问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重点以及难点的知识设问要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和坡度,最大限度地达到设问教学的专项目标,提升设问教学的效果,构建和谐高效的思品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华萍.略论新课教学中的互动策略[J].中学政治参考(初中版),2011(12).

[2]吴松年.思想品德新课程百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桥林中学)。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