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92-01   【摘要】怒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的一种情绪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求人们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关于怒的概念与特点、怒与疾病的关系、如何有效管理怒等问题进行阐述,展现国内外对怒的研究进展,以增进人们对怒认识,帮助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去应对与处理。

�   【关键词】 怒;表达;强度;功能;测量;疾病;策略    一 怒的概念及特点�   (一)怒的概念:怒是一种情绪体验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的;愤怒(anger),人类的原始情绪之一。

个体在遭遇攻击、威胁等强烈刺激下,感到愿望受压抑、行动受挫折、尊严受伤害时所表现的极端情绪反应。

常伴随攻击、冲动等不可控制行为

其产生受个体个性特征的制约。

其程度受情境对个体干扰的程度、次数与挫折大小的影响。

它是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

由此可见,愤怒情绪是与情境刺激、认知评价、个性特征以及行为反应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

愤怒情绪最明显是会引发生理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躯体动作、交感和副交感等自主神经系统活动。

达尔文最早在其著作中对愤怒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作出了如下描述: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瞳孔紧缩、瞪大眼睛、呼吸急促、嘴唇紧闭、皱眉、胸部扩张、胳膊弯曲、拳头紧握、额头和脖子青筋暴起、身体朝对方倾斜、牙齿紧咬、挥舞手臂、言辞尖锐、失语、言辞激烈、有时会露出一边的犬齿[2]。

有研究者认为怒的情绪在婴儿生下来4个月后才会产生,而面部表情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指标[3]。

随着儿童的身体、认知和语言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其情绪体验表达的复杂性会不断增加。

�    (二)怒的分类:怒的情绪既可以由外在也可以由内在的因素引发。

Funkenstein把前者称为指向外的生气(anger—out),把后者称为指向内的生气(anger—in)。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斯皮尔伯格教授(Charles Spielberger)认为可以把怒的体验定义为状态怒和特质怒(State Anger and Trait Anger),状态怒被定义为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指个体在特定时刻体验到的愤怒

以主观感受的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状态,这种程度从轻微的烦恼到强烈的狂怒和暴怒。

它总是伴随着生理上的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和心率升高。

特质怒指个体愤怒敏感的总体倾向,是一种对刺激作出反应时更容易体验到挫折和愤怒的人格特质

Spielberger指出,特质愤怒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在各种情景中感到被激怒,因此更容易体验到状态怒。

特质怒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易怒性情(angry temperament)和愤怒反应(angry reaction)。

前者指在没有特定刺激的情况下具有易怒的倾向,它与冲动性和缺乏愤怒控制有关。

后者指在被特定事件(如谴责、忽视或拒绝)所激怒下具有产生愤怒情绪的倾向。

�    (三)怒的表达控制与强度: 怒的表达(Anger Expression)指个体愤怒的倾向性。

分为外显表达(Anger Expression―Out)和内部表达(Anger Expression―In),前者指个体将怒发向环境中的他人或他物,而后者指个体将怒指向自己内部,通常表现为压抑怒的感受。

怒的控制(Anger Contro1)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控制或减少愤怒

包括控制怒的发出(Anger Control一Out)和控制怒的内投(Anger Control―In)。

前者指通过阻止向环境中的他人或他物发怒而控制怒的感受;后者指当生气时设法通过冷静而控制被压抑的怒火。

�    普拉切克(Robert Plutchik)在自己的研究中把愤怒情绪根据强度上的变化而细分,强度高的愤怒是狂怒,强度低的愤怒生气

维雷娜•卡斯特认为生气的强度可以用生气者的激动程度来衡量。

生气愤怒释放出一种能量,而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则决定了生气愤怒的程度的强弱。

愤怒作为生气的极端情况,与后者相比,充满紧张并蕴涵着更大的爆炸力,使我们丧失理智,它被称为“热的生气”。

而厌恶和蔑视被称为“冷的生气”,一般表现为讽刺和挖苦。

�    (四)怒的功能: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是人类演化的产物。

愤怒的原发形式常与搏斗和攻击行为相联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形式和演变,愤怒的原发形式常被掩盖,愤怒的功能也已改变[4]。

�   通常怒的功能有以下几种:1愤怒的原始意义,激发人最大的力量去打击和防止来犯者;2自身反抗的意向和态度;3心理能量的释放,适当的发怒可舒泄心中的压力;4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愿,促使行为和关系改变。

总之生气和发怒蕴涵着改变现状的能量,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

�    (五)怒的测量: Spielberger教授在1988年初步制定了状态一特质愤怒表达调查表(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STAXI),用以区分怒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5]。

并于1994年又修订扩展为STAXI—2量表。

第2版由57个条目组成,分别测量了愤怒体验愤怒表达以及愤怒控制

此量表有3个维度共57个条目,包括6个量表、5个分表,分别测量状态怒、特质怒、怒的表达控制

采用四级评分,从1(几乎没有)到4(几乎总是),总均分由各项目得分相加后除以项目数得出,分数越高,愤怒水平越高。

STAXI—2以其对怒不同维度划分和测量的准确性,目前在欧美各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医学和心理健康治疗的研究中,被认为是评价愤怒经历和表达的首选工具。

�    Snell[6]等人于1995年编制了The C1inical Anger Scale(CAS),该量表主要用于临床测量愤怒的综合症状,按不同分值将愤怒分为最小、轻微、中等和严重四个等级。

�    Novaco[7]修订了Anger Inventory―Short Form(NAI一25)量表,主要用以测量当个体处在一定情境中时愤怒的程度,从而判断该人是否容易被激怒。

�    二 怒与疾病�    怒与疾病的关系一直以来倍受人们重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谈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固喜怒伤气,寒暑伤情。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中医认为情志由五脏之气所化生。

气是生命的动力,在人体内运行不息。

怒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反应。

然而过怒则会伤气,如果不加以节制,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根据“肝主怒”理论,怒即由肝气所生,因此会影响人体肝气的循行。

人体之中,肝气的运行主要与足厥阴肝经有关,而足厥阴肝经又与足少阳胆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通。

由于每个人体质的不同,愤怒所导致的肝气循行异常可能表现在人体各个部位,从而导致不同的症状。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会增加患病的可能。

另一方面愤怒持续存在而得不到释放,也会有可能导致一系列心身问题。

这两种方式都不可避免会付出健康的代价。

大量研究表明,怒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以及抑郁症、自杀等心理障碍和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8—10]。

特质怒(trait anger)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成显著相关[11]。

愤怒会增加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敌意和愤怒行为可以影响有冠心病妇女的预后[12—14]。

研究显示特质怒与急慢性疼痛反应成正相关[15]。

愤怒也会影响人的睡眠,武传钰[16]等在研究对544名大学生被试者进行易怒者睡眠及疲劳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

易怒组在疲劳的严重程度上得分高于非易怒组,且在疲劳情境特异性方面的得分与非易怒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    三 管理怒的策略�    Freud曾用水库的概念,比喻说明人类情绪的管理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座情绪水库,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就会存放在情绪水库中,一旦情绪水位积累到警戒线,个体就会脾气暴躁,发脾气。

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水库积累太多的水量,要想办法将情绪水位疏泄。

�    (一)避免发怒:避免发怒不是压抑愤怒,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产生愤怒的思维方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已经注意到认知情绪不可分离的事实。

通过相关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发现正性与负性情绪不可避免的对认知产生影响[17]。

反过来,我们对刺激的认知加工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

认知影响情绪的过程用ABC理论来解释会更清楚些:A代表事物本身;B指对事物的观点、期待或解释;C是被诱发的情绪和相关的反应。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

然而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其实是我们的观点、期待与解释B导致了我们产生情绪C,而并非事件A。

认知理论认为愤怒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你对此的期待导致的。

相关研究发现相同的刺激引起的不同个体情绪感受强度存在着广泛差异,恰恰提示并非事件导致行为后果[18]。

�    (二)处理愤怒: 怒在通常情况下是正常而健康的情绪

但如果失去控制,就会有破坏性,会导致各种不良后果。

因为愤怒体验会导致自我监控能力和客观观察能力降低。

Novaco指出忽略了对愤怒的关注就失去了对暴力攻击行为的一个有力的预测,也失去了对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初始干预的机会。

因此如何处理怒的情绪就非常重要。

控制愤怒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愤怒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    中医五脏情志制约法认为应以悲制怒,悲为肺志,肝主怒,二者在五行属性中为肺金制约肝木的关系。

以悲制怒法,就是针对因肝气郁滞、郁怒愤恚而致的情志病证,医者为病人造成一种人为的悲戚感,以悲制怒,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其理论基础是“五行制约关系”。

《洄溪医书》中记载这样一个医案:“某殿撰,新以状元及第,告假而归。

求之某名医,医曰:“疾不可为也,七日必死,可速疾行犹可抵里。

”殿撰答应气沮,兼程而反。

越七日无恙。

其仆进曰:“医有一柬嘱归而呈之。

”殿撰拆视:“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愈。

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今无妨矣”。

此可印证古代医家“悲可治以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 之言。

�    袁弘等人在其编著的《辨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一书中谈到了改变愤怒情绪的四步方法[19]:1正念(对事物不做评价的一种觉察)愤怒情绪练习;2改变肢体语言或姿势;3改变你面部表情;4反向行动。

�    Novaca应用自己教导的训练来协助人控制自己的愤怒,有相当好的效果。

他把控制愤怒的训练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认知准备,即在生气时,要注意自己的思考,生理的变化,言行举止的动态,以及这些身心反应正面与反面的功能。

当然,也要留意愤怒之前到底有什么事情发生,对这件事又如何解释。

第二个阶段是应对技能的培养,尤其是遇到外来的激怒的情况时,如何以变通的想法把愤怒的反应取而代之,这一步是自我教导的关键所在。

最后一个阶段是应用与实践,即用想象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各种不同外来激怒的情况,再设想和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

�    适当的表达宣泄自己愤怒情绪是有利于健康的。

60年代心理学家霍肯森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男女被试被分别与一个模拟的电击仪器相连。

在第一组实验中,相互电击的女人之间往往是互相安抚,而男人则是相互攻击;在第二组实验中,霍肯森为了激发出与第一组不同的行为模式,他明确表示要给予有攻击行为的女性和和没有攻击行为的男性以奖赏。

结果发现,第二组实验中的被试都能很快的疏解愤怒(指标是血压下降)。

霍肯森的实验结论是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心理宣泄方式,而且女人适当的表达出一定的攻击行为、男人适当地压抑攻击行为都是有益的[2]。

�    综上所述,愤怒可以被控制也需要适当的表达

通过改变思维、解决问题技巧训练、适宜的表达等策略,愤怒可以转化为更有建设性的行为

�    四 研究展望�    有效应对怒气,使它为我们所用,成为生命的助力,是现代人必修的课题!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完善对怒的认识,加强相关的实践研究,以期对现实人类情感进行有效的干预,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杨志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6—427.�   [2] Stuart Walton著,王锦、刘建鸿等译.人性:情绪的历史: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31—65.�   [3] Fox,N A,& Calkins,S.D. Multiple—measur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infant emotion.2 ed. New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2000. 203—219.�   [4] 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198.�   [5] Spielberger, C,D.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orida: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Medisources. 1988.�   [6] Snell,W.E.Jr.,Gum,S.,Shuck,R.L.et a1.The C1inical Anger Scale:Prelimina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ounral of C1inical Psychology,1995;51(2):215—226.�   [7] Novaco,R.W.Remediating anger and aggression with violent offenders[J].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1997;2:77—88.�   [8] Chapman AL,Dixon—Gordon KL.Emotional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and suicide attempts[J].Suicide &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07:37(5):543—552.�   [9] Koh KB,Park JK.The relation between anger management style and organ system—related soma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somatoform disorders.Yonsei Medical Journal,2008:49(1):46—52.�   [10] Walker AJ, Nott MT, Doyle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group anger management programme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Inj, 2010:517—524.�   [11] Quartana PJ, Burns JW. Emotion suppression affects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initial and subsequent laboratory stressors. Br J Health Psychol, 2010:511—528.�   [12] McClelland AB, Jones KV, Douglas Gregg ME. Psychological and cumulativ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repeated angry rumination and visuospatial suppression. Int J Psychophysiol, 2009:166—173.�   [13] Vella EJ, Friedman BH. Hostility and anger in: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nd recovery to mental arithmetic stress. Int J Psychophysiol, 2009:253—259.�   [14] Laszlo KD, Janszky I, Ahnve S. Anger expression and prognosis after a coronary event in women. 2010:60—65.�   [15] Bruehl S, Burns JW, Chung OY, et al. Pain—related effects of trait anger expression: neural substrates and the role of endogenous opioid mechanisms.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09:475—491.�   [16] 武传钰, 乔明琦, 孟迎春. 大学生易怒者睡眠及疲劳状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山东中医杂志, 2008,27(5):371.�   [17] Isen,A.Positive afect and decision making.Handbook of Emotion.NewYork:Guilford Press, 2000.417—435.�   [18] Gross, J.J, & John, O.P. Facets of emotional expressivity: Three self—report fac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5:555—568.�   [19] 袁弘(美),王蕾编著. 辨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重庆出版社,2007. 211—22.�   �   作者单位:300222 天津市安定医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