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应用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教学点是我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却又是保证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要求,到2013年底,湖南省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完成了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全面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但是,由于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刚刚起步,项目建设和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相适应的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运行机制、管理体系等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二是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指导还需加强,保证教师充分应用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等。如何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应有功能和作用,促进项目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成了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笔者结合参与湖南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的经历,从教研教学与管理的角度,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认为当前必须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策略,建管并重,学用结合,利用已有数字设备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一、探索基于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点课堂教学应用模式

(一)以用好“教学资源包”为重点,强化常规教学。什么是“教学资源包”?就是中央电教馆根据全国6.7万个教学点的实际需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开发的适应教学点教学需求的全套资源。“教学资源包”中的每一节内容都设置了“开始上课”、“自主学习”、“练一练”、“教学设计”、“常见问题”等栏目。“开始上课”是一堂课教学的完整流程,如语文课包括情景导入、范读课文、学习字词、能力反馈、课堂操练、拓展延伸等,教学点教师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自主学习”是从全国有经验的教师课堂实录中遴选出来的优秀课例,教学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条件的学生回到家里也可以自主学习。“练一练”是全国知名专家设计的学生活动,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设计”是全国教育专家们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指导教学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常见问题”指的是这一堂课中可能出现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教学资源包”使用方便、形象生动,能缓解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能淡化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利用好这个“教学资源包”。

譬如,“摩托车轮上的校长”马凤明,是慈利县高峰土家族河坪教学点校长。该教学点24名学生,4个年级,两名教师,一人一个复式班。马校长对“教学资源包”的运用感触很深。他说,给教学点的复式教学帮了大忙,这个年级上课时,另一个年级学生对着大屏幕学习,要去掌大勺的时候,学生可以对着大屏幕看视频或做作业。

(二)以优秀教学案例为示范,引领教学应用。以高水平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例为示范,能满足教学点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其专业成长。中央电化教育馆用卫星传输和网络推送的方式,对教学点下发了优秀教学课例,各级教育机构用网络推送和磁盘推送的方式,也对教学点传送了优秀教学案例,各级电教机构也发放了诸如名师导学、案例解说、名师课堂等方面的视频教学资源。教学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并结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点,精挑细选,优化使用,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益,弥补培训少、学习机会不多的缺陷。通过对优秀教学案例的观摩和反思,加以提炼、借鉴和升华,将名家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成新课堂,产生新思索,达到提高教学点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

譬如,教学点没有科学实验室、没有实验器材,上小学科学课可不容易。项目督查时,我看到一位老师上小学科学课《空气有质量吗》,就很好地吸取了优秀教学案例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并能与教学点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课堂实录,学习基础知识,了解实验原理。我正纳闷,教学点没有天平,学生怎样能理解呢?这时,老师拿出一根棍子,在中间系上绳子,两端各挂一个空气球,调整绳子让棍子达到平衡,变成简易天平。然后,取下其中一个气球,充足气,再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时,原来平衡的“天平”偏向了有气的气球这一端。他让学生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空气是有质量的。看孩子们动手调“天平”、争着吹气球、热烈讨论、谈自己的想法、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我体会到了优秀案例示范的功效。还有一堂音乐课,老师上《打击乐》。课堂上播放的视频好不热闹,锣鼓镲一起上阵,视频中的教师学生们唱啊、敲啊、打啊,兴奋不已。教学点一样乐器都没有,怎么办?老师不急不忙地说:“下面我们拍桌子表示鼓、拍手表示锣、拍腿表示镲。”这下,十来个孩子,一会儿拍这一会儿拍那,嘴里还要唱,一时手忙脚乱。但几遍下来,孩子们就跟上了节奏,情绪高涨起来,现场效果一点不逊色于视频中的优秀案例。

二、探索建立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的协作教研机制。

乡镇中心校带动教学点协作教研在提升区域教研内涵的行动中具有特有的作用。具体包括:协作教研以区域接近、强弱结合为主要组合原则,围绕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课堂教学范式研究、典型教师经验提炼、教材研读的深入开展、课程改革项目的深入推进等主题开展研训活动。协作区内校际交流和教学研讨应形成常态机制,并通过以中心校为中心的协作区教研活动予以集中展现。

针对教学点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普遍年龄偏大,教育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地理条件的限制,信息流通不畅、教师教研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中心校带动教学点协作教研,可采取“联片教研、区域互动、捆绑带动、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集合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中心校带动、开展协作教研,加强校际的信息沟通和教师间的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均衡发展。中心校带动教学点协作教研的主要模式有:

(一)技术支持模式中心校教学点教师进行系统设备安装、卫星接收软件使用、常见故障的判断与解决等方面的集中培训;然后,中心校骨干教师教学点教师组成一对一、手把手的帮扶对子,不仅在教学资源方面实现共享,还可通过讲授、实训、讨论、互动、操作、实录等多种形式,为教学点教师进行“手拉手”技术支持,建立教师结对、挂职锻炼、互动交流联系制度。为教学点教师提示和改善理解力,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减少他们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时所发生的失误。

(二)网络教研模式。网络教研,从学习方式与教学研究实践方式的视角看,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建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借助教师网络空间、博客、QQ、微信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通过在线学习、资源共享,不仅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网络教研资源,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时空和限额问题,较好地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在湖南省衡阳、益阳、邵阳等部分网络已覆盖到教学点的县市,他们在省、市州、县的指导下,中心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通博客、QQ群、微信、微博,促使教学点教师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教研探讨,实现了有经验的中心校骨干教师教学点教师间的互动、交流、研讨,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助学习教师的自我反思,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研活动日”模式。为加强数字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中心校教学点可以定期举办相关主题“教研活动日”,活动形式可以是示范课教学,可以是主题式教研,还可以是专题讨论。面对面的观摩、讨论、研究,能够增强教研活动的真实感和实效性。实施中心校带动教学点协作教研中心校应切实领会区域教研内涵提升的精神,充分发挥协作区内学科教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典型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利用好协作教研平台,策划、组织数字教学资源应用教研活动。

三、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持续推进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点项目应用长效机制。一是加大政策与经费支持。教学点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学校无围墙、无防盗门窗等防盗设施,教师大多不住校,放学后学校无人值守,设备被盗隐患大。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数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支持,使数字设备管理与维护不能成为教学点的额外负担。二是要建立应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的奖励制度,组织开展教学应用竞赛活动,鼓励与引导教学点教师数字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要加强资源开发和推送。资源开发与推送是项目应用持续推进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好国家优质资源的下载与使用,另一方面要以县或乡镇为单位,采取移动硬盘等形式加强省、市、县开发的优质资源的推送,同时还要逐步提高教学点教师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尝试开发符合自身个性化教学需求的特色资源,促进项目应用的不断深化。

(二)制订教学点师资均衡配置措施。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教学点教师配置,改变老教师“墩点”的现状,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教学点任教,或者通过“支教”、“走教”、“换位”等形式,加强教学点师资力量,为“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持续推进提供师资保障。特别是针对不少教学点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课程无法开设,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等现实问题,可率先以乡镇为单位,采取“学校联管、教师走教”的师资调配机制,或者中心校教师教学点教师进行换位,进行教师结对、带职锻炼、短期交流,缓解教学点学科教师短缺的困境,避免出现因师资原因数字设备闲置或低效使用的问题,实现乡村教育区域内师资均衡,全面提升教学点教学质量。

(三)形成教学应用技术支持体系。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项目实施与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任务支持、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加强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探索教学点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运作模式,建立教学点应用反馈信息系统,组织教学案例研究,开展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指导,帮助教学点独立工作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他们在达成一项特定教学目标时能够获得帮助。通过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效能,保障“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效推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