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意象|意象写作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含义是指在诗歌艺术中通过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或事象的巧妙组合,表达出某种特定意念,从而让读者体味出言外的语言形象。

意象的最大特点是主观心灵性,它不是纯客观物象、事象的实录、模拟,而是情感的载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其最大特点是客观真实性,它恰好是对客观物象、事象的忠实记录与呈现。

意象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单纯表现丰富,通过有限表现无限。

具体一点,意象就是“言不能尽”的“意”与“立象以尽意”的“象”的有机统一体。

这里的“意”的特点在于“言不能尽”,它要包括“意”、“情”、“理”等无法直接描述的东西,而“象”的特点则在于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

由此看来,“意”、“情”、“理”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的事物反映出来的。

文学是这样,新闻也是这样,新闻意象不同于文学意象之处并不在于“虚”的不同,因为,这两种意象中所传达的“情”、“意”、“理”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们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实”的不同,即新闻意象中的人、物、景、事都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是经得起核实的事物;而文学意象中的人、物、景、事可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虚构的。

当然新闻注定要与虚构绝缘,但作为美学范畴中的意象,并不排斥新闻的参与。

没有虚构作为“长袖”,新闻仍然可以舞出妙不可言的“舞蹈”。

请看下面一篇新闻稿:   (美联社汉城2000年8月15日电)在今天韩国电视台直播的画面中,100名朝鲜人悲喜交加,紧紧拥抱着他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能见面的南方亲属,他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今天从平壤同时到达这里的这些上了年纪的北朝鲜人被人们簇拥着走进汉城的一个大会议厅,他们的亲属早已等候在那里。

哭声和呜咽声立刻充满了整个大厅。

一个68岁的老汉对他95岁的母亲说:“妈妈,别伤心,你的儿子来看您了。

”这位母亲的情绪太激动了,一名护士马上跑过来为她量血压。

另一位情绪异常激动的男子跪在地上向他的父亲磕头。

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身体虚弱,已经无法做出反应。

人们相拥而泣。

他们拍着对方的背相互安慰,递上手帕擦去泪水。

待到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亲人们相互讲述各家的往事,并一同翻看老照片。

此次团聚的一幕使人看到,在封锁的军事化的边界两边,数以百万计的朝鲜人在经历着离别的痛苦。

时隔半个世纪的会面,哭声、呜咽声,拥抱、磕头,场景历历在目,那种无法描述的思念之情、离别之痛,还有那渴盼统一团圆的意念无不跃然纸上。

这俨然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回响在耳畔。

在这里,记者给读者所呈现的新闻意象,并没有因为情感的突出而破坏新闻客观真实性,反而正是由于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凸现,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真实。

当然,新闻毕竟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它离不开具体事实的记录,这是新闻立足的基础。

我们若说有的文章存在有“象”而无“意”的不足,但其新闻性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的话,下面的有“意”无“象”的新闻则是更不足取的了。

据《海峡导报》2000年8月4日报道,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

他说,如果一些可以而且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向群众公开,那你怎么说代表了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怎么与你同心同德呢?习近平说,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腐败。

现在,干部群众对一些领导在重大事项,比如工程发包中搞“暗箱操作”的意见很大,这种“暗箱操作”也确实害了一些干部。

我们搞政务公开,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作为重点予以公开,让群众满意。

这里不止一次地提到的是“习近平强调”、“习近平说”、“他说”,通篇就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理念――“要加强政务公开(意),而没有鲜活生动的哪怕是具体的一点的一个小事(象),完全是空话、套话。

这样的新闻稿不仅没有说服力,更无美感可言,虽然屡见报端头版头条,但读者寥寥。

而同样是一篇有关政风的报道,下面这篇就别有风味!   因为出差花费过多而被解除职务的丹麦前教育大臣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在偿还超支的差旅费后,最近又被提名为新内阁社会事务大臣。

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去年10月间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时浪费公款,于去年12月20日被解除职务。

在这以后,她向政府偿还了5300丹麦克朗(约合1000美元)。

这笔钱是她在出差时花费的私人开支,其中包括雇佣一辆小汽车和司机的费用、电话费和邮资。

(《中外新闻选》)   通篇未提一句政风的建设(虚),而是报道了一篇活生生的事件(实),虚实结合达到通向“虚”的良好效果。

与之相比,第一篇最大的不同不是报道意图不同,而是“新闻意象”的营造意识不够,当实不实,当虚不虚,给人的印象就是“客里空”。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写作要求记者不仅仅只做一些表面的观察和客观的记录(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亲历汲出真实的情感和感受(意),并且用“意”去统帅“象”,达到意象合一,水乳交融,把情、理、意、气等“虚”的东西注入到人、物、事、景等“实”的描写之中,让“意”自然流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言外之意。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