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关怀道德教育探析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关怀道德思想缺失主要表现为对家长、教师关怀感受程度偏低,对他人、社会、职业、环境的关怀较少,自身的幸福感较低,等等,并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教师关怀,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根据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相关观点,对学生进行关怀道德思想的培养,教育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关怀素养、德育能力;其次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关爱性,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幸福感教育,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等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关怀道德教育 培养措施。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家诺丁斯创立了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它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学生学会关怀”,对整个教育领域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它强调教育者要教导学生关心自己,关心身边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关心知识和学问,以及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等等。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中显现出了对他人冷漠,对集体、国家、环境等缺乏责任感,追逐名利等特点。此时,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启迪、指导的重要作用。

为了取得高职院校在校生关怀道德品质的比较真实、详细的信息,我对某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年级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父母、教师、亲朋对学生关怀,学生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对职业的关怀、对环境的关怀,以及幸福感,等等。另外,笔者对6位任课老师、8位辅导员及10位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在写作过程中,将访谈结果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相关观点相结合,对高职院校学生关怀道德思想缺失的表现、原因、应对策略进行了表述、分析及制定,初步形成了本文的观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关怀道德思想缺失的表现。

(一)对父母、教师关怀感受程度偏低。

在父母、亲朋对学生关怀程度的选项:非常关怀关怀、一般关怀、很少关怀、不关怀中,2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怀,17%的学生选择了关怀,4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关怀,13%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关怀,10%的学生选择了不关怀教师学生关怀程度一题同为以上的5个选项,其中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怀,10%的学生选择了关怀,2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关怀,40%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关怀,17%的学生选择了不关怀

由此可见,63%、83%的学生认为父母、亲朋、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程度一般甚至不关心。而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谈话,笔者了解到90%的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包括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日常生活、交友娱乐等方面;80%的任课老师与辅导员在岗位上辛勤工作,为学生各方面的收获与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学生对他人关怀感受程度偏低一方面与家长及教师表达、沟通、教导方式等存在偏差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身缺乏关怀道德品质的表现之一。

(二)学生对他人的关怀

对于“你认为自己关怀他人吗”这一问题,有学生回答“没有什么值得关心的”。多位学生表示,大学生活在给予他们更多时间、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交友困难、个人无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等问题,同学之间的关系较之中学时更为疏离。每个人都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将自己与周围人隔离开来,对他人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三)学生对社会、职业、环境的关怀

对于“你是否关心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一题,有学生回答,很少关注国内外的新闻实事,上网做得更多的事情是玩游戏、聊天、看影视剧。在“你选择工作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一题中,80%的学生毫不犹豫地表示:赚钱,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物质条件的需要。而对于“你是否关心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77%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必要去关心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的人生信条,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青年占5.2%。[1]青少年本处于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初步确立生活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但当代青少年每天都面临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诱惑,被无节制的消费方式、虚拟的网络世界、粗俗的电视节目、肤浅的流行歌曲所包围。这必然导致他们关怀品质的缺失,而且影响到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

(四)学生的幸福感。

在“你认为自己幸福吗”一题中,有部分学生回答“生活平淡,很少有幸福的感觉”,还有少数学生回答“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没有幸福的感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思考,他们为什么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为什么感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人或事值得他们关怀。只有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关怀、被期望,能够让他们吐露心声、倾诉烦恼,能够给他们以恰当的引导,他们才会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高职院校学生关怀道德思想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随着部分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教育的门槛一再降低,对学生高考成绩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使得更多学习基础差,甚至毫无学习目标的学生也进入了高职院校。这些学生不仅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学习、生活、行为、道德品质管理能力缺失。

(二)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教师关怀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来自于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批次。这些学生高考分数较低,在中等乃至初等教育阶段,已经是学习、参加集体活动、思想品德等方面表现较差的分子,往往受到教师的忽视,部分学生甚至受到过教师语言、身体上的侮辱。教师没有时间、精力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可能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辅导。殊不知教师学生之间情感与态度的影响是相互的。教师学生关怀、负责的态度,学生就会对教师有尊重、感激之情;教师学生抱以轻视、敷衍的态度,学生也会对教师表现出冷漠、厌恶。同时,这些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教师关爱,甚至从心理上失去了接受教师关怀的期待。

(三)父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心思、时间和金钱,但是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一些误区。笔者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加之学生在校时间较多,双方深入交流、沟通的机会很少。家长可以在金钱上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但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却缺乏真实和全面的了解,也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出合理的指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之情,反而认为父母对自己缺乏关爱。

(四)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各种西方文化的涌入,我国原来的主流文化的地位逐渐被大众文化所占据。网络的发展给青少年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日坐在电脑前,导致形成新的精神空虚,无法适应真实世界。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下,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往往会形成一种对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一些学生甚至成为思想枯萎、思维被动、情绪反应浅显的“平面人”。

社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时,更注重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就业层次较低,择业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道德教育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在高职院校读书就业都很成问题,道德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高职院校学生关怀道德思想的培养措施。

诺丁斯提出关怀道德教育必须以道德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首先是指在计划和实施教育的人们努力道德地对待所有被教育者的意义上是道德的;然后才是一种培养被教育者的伦理理想,以便他们能够道德地对待他人的教育活动”。[2]诺丁斯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将关怀道德融入到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被关怀、被尊重的情感,从而认识并产生关怀的思想。根据以上理论,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关怀道德思想,首先应提高自身的关怀素养、德育能力;其次在实施关怀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关爱性,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幸福感教育,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教育者自身关怀素养、德育能力的提高。

教育者要注意将关怀的思想融入到行为处事之中,以关爱之心、公平公正的态度,正视学生的优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过错与缺点,显示出博大的关怀气度与风格。教育者要做到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能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积极地接受学生的批评与建议,必要时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师生在交流、交往中就能增加彼此的理解之情和关怀之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对学习和生活的热忱和激情。

教育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授课、管理等业务水平,而且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教育者不能单纯地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也不能盲目地将一些高校的德育方式用于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分析、了解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方法实施德育。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优势特长及缺点。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准确找出原因之所在,以有效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要常常总结工作中成功与过错的经验,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关怀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注意要素。

1.注重培养师生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

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关系,对提高关怀道德教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轻松、安全的受教育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取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愉悦心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生生关系也能够起到正面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之间友爱、团结互助情感的产生。“师生关系具有示范性特点。单一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按照同样的道德准则与人相处”。[3]师生和谐的情感关系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关怀道德品质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与他人、社会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父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关爱性。

教师或家长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通过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行为。[4]教育者学生关怀品德的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道德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家长、教师日常的行事风格、言谈举止、工作态度、服饰装扮等都具有道德教育作用。如果教育者面对学生讲的是伦理道德的大道理,而自己在言行中却没有丝毫的体现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话,就会使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力量。因此,家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效仿的直接榜样,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言行一致性。

3.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反应,反复的反应便构成意志,对人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推动力。诺丁斯关怀道德理论认为道德感高于道德认知,认知是为情感服务的,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5]当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产生道德责任感时,就会引起道德行动的欲望,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就会加强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所以,激发学生道德责任感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及依据。

4.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我们的关怀道德教育总是让学生首先为他人、社会服务,给他人带来幸福,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幸福感,忽略了向学生说明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主体也应注意幸福体验,将道德教育道德主体追求幸福的目标割裂开来。德育的内容只是单纯从付出的角度来谈,这种德育方式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是缺乏动力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6]将幸福感教育作为关怀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关怀德育不懈学习与实践的动力,让他们在接受关怀道德教育及自身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进一步激发他们关怀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不断加深他们的关怀道德品质的水平。

5.开展关怀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

培养学生关怀道德责任感、道德意志力,以及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长篇累牍地向学生讲道理,也不能仅仅感染学生的情感而不进行说理教育教育者要在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同时,适时让他们参加关怀教育的活动。比如,向学生提供关怀道德品质学习的榜样,最好是与学生距离较近,能够让学生切身看到及感受到的人物;进行关怀道德品质的谈话与讨论,让学生总结学习的心得,为自己制定道德行为任务;带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需要关怀的群体之中,让他们的关怀行为有施展的空间,由此使其关怀道德责任感得到加深,关怀道德意志力得到锻炼。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学生关怀道德思想能得到强化,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2][5]张钠.论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职学生德育的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86.

[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77.

[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2.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