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学案的出现,为历史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本文主要就导学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得与失问题进行了探讨。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导学案自主学习得与失   导学案指的是教师运用引导式教学备课教案。

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温故知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覆盖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学案教师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重要书面材料依据。

教师的角度来看,导学案的编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先行,突出教师的主导性,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得   1.1 导学案迎合新课程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但是该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呢? 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呢?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学案的出现为实现这些要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学案能够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

因此,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同时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合到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形式与环节中去,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展现,将知识问题化、层次化。

其中的问题尽可能做到准确、精细,在体现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能够概括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

1.2 教师以案导学,学生依案自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何根据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是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核心部分。

在上课前,教师要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课堂上的学习目标, 从而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 保证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

有了学案学生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会感到茫然,而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阅读教材,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当节课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学案引导的预习学生会对本模块的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进而初步地构建起知识体系。

学生在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可以边读边思考,并将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标记,方便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教学和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指导他们该如何“读书”,并且告诉他们学案中哪些内容比较重要,要注意哪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需要精读的。

还要让他们知道哪些内容只需要读教材就能掌握,这部分内容只需要泛读就可以。

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 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还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总之,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自主学习准备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一环,将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这些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学生预习提供一个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从而在课堂上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3 从导学案出发合作探究,增强合作探究学习效果   一个人的思维总会存在盲点,因此,还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探究、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要理清线索就可以;而那些疑难问题(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学生们则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对各自的问题进行解决,过于困难的,则可以尝试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

2 失   2.1 自主学习环节效率不高   部分学生预习环节缺少主动性和独立性,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的问题,不讨论,不查阅资料,也不问同学和老师。

把导学案的使用作为应付公事,填填空、做做选择和简答。

没有充分利用导学案的导学功能,没有培养起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不太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仅仅局限于在对文本的填写,而没有真正去想答案得来的原因,更无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无法达到预习的效果。

2.2 合作探究环节流于形式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参与度较低,主要是小组组长主导或学习好的学生表现。

有的学生分析问题模糊,语言表达不清,声音不够响亮。

课堂展示时,容易的题目争着讲,难的题目都不讲。

回答问题不积极,主要是少数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参与和主导合作探究环节

看似热热闹闹的场面,实际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不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多大提高。

2.3 过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但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有时候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学生主体性发挥地不够。

在导学案的使用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要,没有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导学案使用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冲击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4 课后反思环节缺失或落实不到位   导学案的最后环节是“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但是在收上来的导学案中,这一环节的设计形同摆设,许多同学认为是无用设计。

即使有学生进行了填写也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收获之处,也不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3 结语   21 世纪的教育主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培养有广博知识、多种能力和和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学的宗旨就是为了一切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程改革氛围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正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将教材、学生教师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教师教学个性,使教师学生教学中共同得到提高。

在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历史导学案既体现学习的过程,又反应学习的效果,它的设计和使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对待导学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时,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在使用中不断开拓创新,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活学活用导学案,不拘泥于导学案,推陈出新,同时又不失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

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时,使用前的思考和使用后的总结要持之以恒,善于及时发现问题,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素质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方式方法,做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   刘娟兰(1988—),女,汉,江西省安远县,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中教二级,本科学历,高中历史教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