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整合,引领学校变革

摘 要:2015年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同年9月15日,省教育厅又下发了有关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配套指导意见,其中就有《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课程整合愈来愈受到关注,整合也成为众多学校思考的话题,本文从为什么要整合,怎么整合整合的成效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程整合;核心素养;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8D—0010—02。

一、课程整合的缘起。

(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需要。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共识及课程改革的驱动力。核心素养不仅指向本学科,也指向跨学科。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系统、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加快转变育人模式的需要。

“育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愈来愈被凸显。我们要育的是完整的人,各个独立学科立足的只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某一部分。通过课程整合要求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界限,让教师学科人走上教育人的轨迹,研究教材向研究育人方式转变。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课程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也要求教师努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课程整合是探索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整合让老师们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并不断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程整合的探索。

(一)文化重组,让学校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

1.环境布置课程化。

这学期开始,我们开展了“放眼世界,心系奥运”大型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年级代表一个大洲,每个班级选择这个洲的一个国家,进行体现该国文化、风情风貌的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布置。把走廊做成课程、把教室建成课程、把成果打造成课程

2.课程推进整合化。

为推进课程整合,对师资、生源、硬件等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可确立“二课一研并进,五化一导并推”为引领,以“三重三让、五个一”为实施策略的总体思路。

(1)“倾向化”学习制度。制定了“教师个人、年级组、核心组”三级倾向化培训制度。教师外出听课、网上报名学习向学科整合倾向;被列为学科整合核心组成员培训向学科整合倾向,邀请教研室、教科室、中国教科院驻鄞州专家组、宁波大学课程教学专家来校作课程整合专题讲座或沙龙式探讨。

(2)“多元化”评价制度。在传统教师评价基础上,增加优秀教师评选、学期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向课程整合积极参与者、优秀者倾斜,从而使老师们更有工作的激情。

(3)“常规化”教研制度。一是每个月最后一周为课程整合研讨周;二是每个月确定一个年级在课程整合周开展学科整合研讨活动(周二为语文为主与其他学科整合,周三为数学为主与其他学科整合,周五为体艺学科为主与其他学科整合);三是每个年级段每学期有“段长”负责落实至少开出2节学科整合研讨活动(一节面向段内教师,称之为月中段内展示课;一节面向学校教师、家长、兄弟学校教师,称之为月末校内展示课)。

教研方式方法上,我们进行了变革: 变教研教研为年级组教研,就是以年级组为单位把任教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变本学科教研为跨学科教研: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关注整合目标的实现。主要从整合点是否契合或者说融合度是否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是否高效三方面参与跨学科教研

变单学科参与为全学科参与:整合课有两位老师同上,要求教师必须参与两位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听课,也就是说整合多少课程,就参与多少课程的听评课。

(4)“一体化”科研制度。校级层面开展小学跨学科主题整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确保该课题的顺利推进,教师个人、年级组、教研组建立子课题,形成“大课题搭台,小课题唱戏”、教科引领教研教研推动科研的局面。

(5)“展示化”成果制度。为了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科整合的实践者、实施者、开发者,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每个学年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有关课程整合的论文或心得或案例或反思;每个学年编印一本关于学科整合的教案精粹。

(二)课程重整,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创建者。

1.同整教学目标——目标的分析与整合(选主题)。

对每一学科中的目标进行梳理,根据梳理出来的目标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主题课程目标框架,提出知识理解的交融目标;技能掌握交融目标;表达运用交融目标;思想情感交融目标。

2.确定教学主题——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定主题)。

由段长、各年级学科组长、教研大组长对各年级段交上来的学科整合确定的主题进行审核,主要审核其整合度是否高,是真整合还是伪整合。在定主题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努力做到基于儿童的现实性,走向儿童的可能性,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与体验。

3.整合教学内容——内容的梳理与重组(整内容)。

为了实现主题课程课程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或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开发,最终形成围绕主题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

4.设计主题活动——活动的设计与构建(设主题)。

为有效落实主题课程目标,在活动设计时,本着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践为载体进行设计,力求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实践性、参与性。

5.开展主题活动——活动的展示与交流(施主题)。

执教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由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整合教学

6.评议主题活动——活动的探讨与碰撞(评主题)。

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后,对执教教师整合课主要从整合点是否契合或者说融合度是否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是否高效三方面进行研讨。

(三)课堂重建,让学生成为课程的探究者。

1.教学课时整合

(1)单课时整合:根据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采用40~80分钟不等的课时,让课时安排更具弹性。

(2)周课时整合:为了深化或落实某一个主题,需要花费几天乃至一周的时间,称之为“短周期整合”。

(3)月课时整合:围绕学校重大活动,实施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进行学科整合。例如本学期,学校举办的“放眼世界,心系奥运”,整合学校的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进行一个学期的主题整合

2.教学策略整合

如果说教学时间的整合,是从时间上来看,那么教学策略的整合则是从怎么整合角度来说,主要有四种整合法。

(1)偏正式:根据整合目标需要,以一门学科为主,与之整合学科为主学科服务。如这一学期五年级的数学与体育学科整合课《折线统计图》,体育课教学立定跳远后,分八组对组内的每位学生三次立定跳远成绩进行统计,然后数学教师学生统计的数据进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

(2)并列式:两门或几门学科并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互为基础、支撑。

(3)网点式:各学科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这个主题组织到各科目,从主题的角度架构和关照各科内容,形成网状的结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提高,共同促进。

(4)浸润式:浸润式的整合就像空气,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潜移默化地、无声胜有声地影响着学生

3.教学方式整合

有了时间的保证,明确了怎么整合,最终由教师执教完成教学任务,从执教教师的人数上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

(1)单兵全科式:一个教师担任两门甚至三门整合学科教学,这一学期,我们二年级的一位教师把语文《日月潭》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宁波好风光》进行了整合,由一个教师执教两门学科,开创了单兵全科式教学的先例,堪称全科品牌教师

(2)合力协同式:由两人或两个以上教师协同教学,他们或是交互式,或是并联式,或是绿叶红花式,合力进行教学

(3)全景浸润式:集全体教师之力,聚全校课程资源,进行全景浸润的课程整合,多运用于月整合课时。

比如,我们这学期的“放眼世界、心系奥运”主题式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将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三节整合:体育课进行运动项目训练,科学课讲解怎样运动才是最科学的,美术课制作奥运海报,语文课进行“我眼中的运动”场景描写、片段描写训练,数学课结合“小小奥运会”展开数据统计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搜集各国资料开展交流探讨,组织学生进行游园活动并由班级选派小小讲解员介绍自己班级所代表国家的特色、班级布置特色,音乐课带领学生学唱体现该国国家特色歌曲或学跳体现该国文化的舞蹈,最后在开幕式后进行全校表演……这样的活动参与面广、活动时间长、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有意义的、难忘的经历。

三、课程整合的收获与困惑。

(一)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你被约了吗?某某老师,我的教学内容和你的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我们要不来一次约会?这些词儿时常能在教师的交谈中听到。可以说,跨学科的意识日渐深入教师的内心,老师们更多地开始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并不断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

(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再上整合课?老师,整合课我们很喜欢上!这些词儿时常能在学生的对话中听到。整合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了学生沉睡已久的潜能(特别是一些平日老师眼中的普通中、甚至差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为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挤出了时间和空间。

(三)促进了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

学校因课程而不同,教学课程而改变。课程整合开展以来,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渗透、融合。打破学科界限的年级组备课次数多了,教师间跨学科的推门听课多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实现了教师由研究教材向研究育人方式的转变。

(四)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站在教学正中央是我区倡导的教学理念。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的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整合后的课堂,学生不停地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则退居学生身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自在。让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

当然,从一学年的试行情况看,最大的难题是要找到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点(主题),老师不仅要熟悉自己的学科,还要对其他学科进行了解,让课程有效融合,而不是为了整合整合。另外,两个老师一起上一堂课,备课也得一起备,工作量上去了。同时,对学校的组织教学、排课也是新挑战。

参考文献:

于宏,侯文忠.推进区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 教育观察,2015,(10).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