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引领教师走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

打开文本图片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给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中开展,为了学校的发展”的教研方式,是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本教研激活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研目标体现“三维”。

学校办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里的“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学校教育要使学生成才,先要使教师成才,校本教研成为了培养教师成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校本教研,要达到对教师的“三维目标”的培养:通过让教师参与、经历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研究的乐趣,培养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教师良好学科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在教研中,变以往只重教师业务能力、轻教师教学情感与学科素养为将教师引导到一条从事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来,品味教研的价值与乐趣,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参与式教研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参与,教师有了体验,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比较自觉地进行学习反思、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提升了教师学习意识,使其感到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具备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通过参与,教师教学研究的价值提高了,我们把教师的优秀研究成果(论文、个案、反思)及时在全校推广、研讨,使教师对研究树立自信,提升研究热情。学校教师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形成“教师反思交流互动—提升成果”的教研模式,使教研成果落到实处。

2.教研内容体现丰富。

教研内容上,有教材分析、集体备课、信息交流、课程资源开发、教法学法探索、教学反思交流等,内涵丰富。

信息交流提倡教师多方获取教学信息,教师将专著学习、上网学习、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在教研中进行交流教研中经常会出现对一个问题、观点,教师们提出不同的观点与认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不同的意见中汲取“精华”,批判地接受。

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集体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研究设计开放性练习,弥补了部分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不足、内涵不深的缺陷。语文教师将收集来的与课文背景有关的信息材料、作家作品介绍以及教师自己设计的摹写、练笔、开放性问题补充到课文的学习中;数学教师将收集的概念意义以及自己设计的问题、开放性练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补充到新知的学习中。其他学科教师收集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学科教学资源、相关的动手小实验以及向学生推荐的书籍和网站等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深化学科内涵,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

教师进行教法学法的探索,结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指导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益。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推出优秀的反思和个案进行交流,引导教师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鼓励教师反思出自己的理论,养成有效反思教学习惯。

通过教研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教师校本教研持一种“依赖”的心理,教研成为教师实践与理论、行动与方法、自我与群体、问题与答案之间相通的“一座桥”,帮助教师更好地走教学研究之路。

3.教研形式体现多样。

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上,有案例分析式、反思式、资源共享式、专家互动式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对教师实际工作具有可用性、指导性、启发性、发展性,提升教研的意义价值。

案例分析式的校本教研。根据教师制定的教研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教学研究课为案例,现场听课或观看录像集体评议,在评课中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可以针对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百家争鸣,共同提高。

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录下来或交流自己的反思札记,针对自己的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谈自己的反思经历与体验,交流方法与成果,共同交流成长的体验与感受。

信息交流式的校本教研教师将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达到导读式学习,资源共享。教师往往针对同一主题获取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进行交流、争论、研讨,达到批判地接受和获得。

专家引领式的校本教研。聘请专家亲临学校或观看专家报告,教师现场就自己的体会,或与专家直接对话,提出问题,或现场谈谈感想、反思

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敢于走上探讨辩论的讲台,提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研中,要求教师要带着问题来,必要的形成文字,积极参与,善于质疑、解疑,实现教师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校本教研解决教师的实际需要。

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给广大教师留下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同时,教师不适应课程实施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在研究教学问题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实现转变,才能实现创新,才能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要求。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教师们需要组织起来,相互切磋、探讨,组织校本教研研讨教学问题,从而使校本教研成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需要,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本教研当中。

校本教研体现了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商讨的过程,也是教师群体共同学习、研究、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认为,它是教师群体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学工作的一种科学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实践。

三、校本教研深化学校的制度建设。

1.学习培训转观念,形成三级学习制度。

要解决“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的问题,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组织以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全体教师为对象的研讨交流,将校本培训与课外自学相结合、专著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引导教师要把学习效果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学分制管理促落实,建立四级教研网络。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落实,使教师真正成为主人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建立校本教研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以学分制落实校本教研的管理,使教师人人参加,人人总结,人人评价,在教师自评、组内互评、学校评价的基础上,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和质量,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累计学分,期末评出“特色教师”,予以表彰。有了制度作保障,教师自觉投入校本教研,有具体的目标,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

建立四级教研网络,职责明确。一级——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即学校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确定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加强对学校教师教研的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二级——学科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即积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积极进行学科建设。三级——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坚持全组每日备课制度,推广“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以“集备”促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引领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之路,善于反思教学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教学工作的过程规划为教学研究的过程,做到科学、高效、创新,实现教师工作的优质轻负,提升教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3.教学研讨成常态,构筑“周二教研沙龙”。

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每周二进行交流研讨,平时随时针对问题进行切磋,形成常态、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带着问题参加“周二教研沙龙”,形成文字,教研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达到资源共享。

总之,教学要求我们用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理念去探索、创新,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引领教师走从事教学研究的幸福之路。★。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