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校园中的关系攻击行为】关系性攻击行为

〔关键词〕中小学生;关系攻击;性别差异;心理问题   一、关系攻击及相关概念   传统上攻击行为形式主要分为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和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

身体攻击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主要采用推、撞、踢、咬等手段的攻击行为;言语攻击是以污蔑、谩骂、诅咒等言辞羞辱他人。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都具有直接性和外显性,易被人发现,也容易激起反抗和报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指出,存在操纵社会关系的间接攻击行为,攻击者通过操控别人来攻击受害者,或通过其他的手段利用社会关系来伤害某人,攻击者本人则处于旁观者角度而不被发现。

但是间接攻击的内涵过于狭窄,而社会攻击的内涵又过于宽泛。

在此基础上,Crick和Grotpeter首先提出了关系攻击(Relational Aggression)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也普遍采用这一术语。

关系攻击是通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人际关系,以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

例如,威胁伙伴要终止他们的友谊关系,散播谣言令大家疏远某人或挑拨同伴关系,将某人排挤出圈子等。

二、关系攻击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研究者最初是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关系攻击行为。

此方法多适用于研究幼儿和小学儿童,通常是记录关系攻击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和频率。

也有研究者将自然观察与情境任务相结合,设计能够诱发冲突的情境,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录像,观察分析儿童在冲突情境中的攻击行为表现。

2.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访谈,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探寻儿童产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原因。

此方法多用来测评受害者对关系攻击认知,而较少用来测评攻击者,因为攻击者往往不会如实地报告自己的行为。

3. 教师评定法   由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具有实用、简便的优点。

但是此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因为教师没有直接卷入关系攻击中,缺乏切身体验,或者教师本人可能存在某些刻板印象,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定。

如果能够加以控制,尽可能做到公正,教师评定法不失为研究关系攻击行为的好方法。

4. 同伴评定法   同伴评定法是研究攻击行为比较常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关系攻击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家长和教师发现,但它针对同伴进行,同伴群体有直接的、真实的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同伴评价获取丰富、可靠的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知能力逐步发展,主观的评定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同伴评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

总而言之,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在考察关系攻击行为时,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最恰当的研究方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方法,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关系攻击的差异研究   Crick等人指出,女孩男孩攻击行为在量上的差异较小,以质的差异为主要特点,男孩身体攻击多于女孩,但是女孩关系攻击却大大高于男孩

Hart等人利用教师评价法对中国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女孩男孩有更多的关系攻击行为。

我国学者也大多得出相同的结论。

谭雪晴运用班级戏剧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3~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发现女孩关系攻击行为高于男孩

周宗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关系攻击女孩中更为典型,身体攻击男孩中更加普遍。

王姝琼针对两千余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进行身体攻击关系攻击的人数略有下降,但女孩的人数却呈上升趋势,其中关系攻击的上升幅度较大。

梁凤华的研究指出女高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男高中生。

有证据显示,女孩运用关系攻击早于男孩,且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孩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心理理论、情绪理解与言语表达等方面具有优势,她们会利用这些优势弥补力量上的不足,关系攻击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些特点;第二,女孩的感情更加细腻,更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害怕被孤立和排斥;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相比,女孩认为关系攻击更能破坏受害者所在乎的东西,造成他们极大的心理痛苦;第三,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男性多以力和勇来表征,女性则提倡柔与美,人们对男性的攻击行为能够包容和理解,对女性的要求却更严厉;关系攻击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不会损害攻击者本人在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惩罚和报复的可能性更小;第四,同伴观念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同伴群体更支持女孩关系攻击男孩身体攻击

关于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有的研究者得出相反结论。

Bj�rkquist等人以成年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关系攻击在男女两性中的水平是相等的。

赵艳霞对中学生进行的研究显示,男孩关系攻击显著高于女孩男孩关系攻击受害者比例也显著高于女孩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

跨文化研究显示,在美国、英国、芬兰、意大利、波兰和以色列等国家,女孩更习惯采用关系攻击

相反地,意大利南部的男孩女孩更多地表现出关系攻击,俄罗斯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不存在性别差异。

综合以往研究来看,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地区文化差异、被试年龄不同,各种研究存在相左的结论,关系攻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关系攻击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预测作用,早期的攻击行为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犯罪行为。

关系攻击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身体攻击相比,关系攻击造成的伤害多是心理上的,其严重程度甚至会高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

对他们来说,关系攻击是成长过程中的极大威胁,对个体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经常遭遇关系攻击儿童往往会被同伴排斥和拒绝,关系攻击的受害者多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丧失自尊心,胆怯、缺乏自信,有的还会产生诸如社交恐怖、社交退缩等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影响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个体自身和环境作用两方面进行探究。

1. 从个体自身来说,关系攻击行为主要受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影响   第一,个体的规范信念影响其行为。

规范信念是一种社会认知方式,是关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某种特定行为能否被接受的认知表征。

儿童认为关系攻击行为是合理的,能够被支持和理解时,就会更多地采取这种方式伤害他人。

第二,归因偏见。

研究表明,关系攻击儿童经常把模糊的情境归因于他人具有敌意的关系挑衅,这种认知偏见导致个体的行为偏差。

第三,社会焦虑。

情绪会影响个体对社会线索的认知

具有高社会焦虑水平的儿童在面对冲突情境时感到更加痛苦,更多地持有关系攻击合理化的信念,也更倾向于采取关系攻击行为。

第四,移情。

移情是衡量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移情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关系攻击具有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移情水平的个体较少使用关系攻击

2. 儿童关系攻击行为还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第一,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是一种非常粗暴的管教方式,通过恐吓、讽刺挖苦或威胁亲子关系,达到控制儿童的想法、感受、行为等方面的目的。

心理控制会致使个体极度不安和愤怒,儿童可能将这种负性情绪转移到同伴身上,或利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同伴,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

此外,父母的高压强制、缺乏行为反馈也会影响孩子的关系攻击行为。

第二,教育观念。

有的教育工作者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关系攻击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因此对其缺少足够的重视。

由此,在关系攻击中经常受伤害的儿童得不到教师的关怀和同情,而攻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将此看成是老师的默许和纵容。

第三,同伴的作用。

研究表明,女孩参与关系攻击男孩参与身体攻击不会遭到同伴群体的排斥,而女孩参与身体攻击男孩参与关系攻击则会引起同伴群体的抵触和孤立。

五、教育启示及建议   转变教育观念,关怀弱势儿童

由于关系攻击具有隐蔽性,教师应该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和倾听关系攻击受害儿童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释放压抑的情绪情感,减轻他们的心理创伤,提高自尊和自信,降低和消除内化行为问题;通过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应对、学会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鼓励他们参与丰富的课外生活和社交活动,防止出现外化行为问题。

改变关系攻击儿童不适当的认知观念和情绪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教育、团体训练、个别辅导等方式对具有关系攻击行为的儿童进行干预,培养其观点采择能力和正确的归因方式,以合理的认知理念替代原有的认知偏差;教导正确有效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技巧,反复强化;将情绪学习和情绪管理纳入干预方案中,让学生懂得如何调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移情能力,学会情感关怀,预防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

家校合作,改变不适当的管教方式。

教师应该注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那些习惯通过心理控制来管教子女的家长。

家长应该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以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积极关注和反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 / 何 妍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