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五禽戏,人活百年不足奇】

一、五禽戏的来历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养生之法,创始者是东汉末年名医华佗

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养生之法,其中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这套体操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创编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

一次,华佗看到一个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淤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促进健康,不易生病了。

于是,华佗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

这套拳,模仿猛虎猛扑呼啸、小鹿愉快飞奔、猿猴左右跳跃、黑熊慢步行走,以及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而且动作简便易学,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选练,待体质逐渐增强后再练全套动作

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近年来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及脊髓不全性损伤等患者的辅助治疗。

五禽戏,其名最初见于《后汉书・方伎传》。

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早已失传,后世所传“五禽戏”实为后人所编。

现有流派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概括起来,有的以模仿“五禽”动作为主,有的着重锻炼“内气”,有的着重练“内”,有的着重练“外”,有的着重练“动”,有的着重练“静”,有的着重练“刚劲”,有的着重练“柔劲”等等。

锻炼的目的上,有的以治病养生为主,有的以壮力强身为主。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功法,练习时应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有动有静,动静相兼。

五禽戏时,可以单练一禽之戏,也可以选练一两个动作

单练一两个动作时,应增加锻炼的次数。

二、五禽戏养生之道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意思是说,人们需要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但应避免过于劳累。

经常活动就能加快食物的消化,使血液畅通无阻,从而不生病,就好像门轴,经常使用转动,就不会僵涩失灵。

他还认为,一动则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活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躁。

他受熊经、鸟伸、凫浴、虫跃、鸱视、虎顾等动作的启发,结合实践,创造出“五禽戏”。

有医学专家认为猿功固纳肾气,能使头脑灵活,强化记忆;鹿功增强胃气,能固脑益肾,增强体力;虎功扩张肺气,能强筋壮骨,精力旺盛;熊功舒郁肝气,促进消化,有利睡眠;鹤功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增强心脑及全身功能,可见五禽戏能使五脏得到锻炼

所以有不少坚持练功的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哮喘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华佗老年时,仍身体健壮。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