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眼”,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目标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要落实课标要求,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就要紧扣文眼”来整合教学,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才能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一、潜读静思,捕捉“文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透露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秘密”。“文眼”是文中画龙点睛之笔,也会透露出作者谋篇布局的秘密,比如作者刻画、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它是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内在气韵的律动,于细微之处见风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据“眼”求法,就把握了解了读文章的金钥匙。

要抓准抓好“文眼”,潜读静思是关键。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经典美文,教师总是要先潜心阅读,细细咀嚼,明其思路,探其精微,领其主旨,以期在教学中因学而设,顺学而导。

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因文而异,统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文眼”在课文的标题中,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奇异的激光》等课文,其题目就是课文的“文眼”。

2.“文眼”在课文的开头,如《詹天佑》,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爱国”是这篇课文的“文眼”;《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奇人”“奇书”是这篇课文的“文眼”。

3.“文眼”在课文的结尾处,如《葡萄沟》中的“文眼”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文眼”是课文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4.“文眼”在课文前后的衔接处,如《中国结》中第四自然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是这篇课文的“文眼”。

5.“文眼”较为隐性,不在课题或在开篇时就表露,也不在文中的衔接处或结尾呈现,而是潜藏或“散落”于课文中,只有通过深入阅读了解大意,静心思考,领会主旨,才能发现。如《美丽的集邮册》在四节诗中分别用了“伟大的祖国”、“壮丽山河”、“历史长河”、“歌颂祖国”四个“文眼”。

寻找“文眼”,就是探寻作者的思路;潜心读文,就是深入文本的过程。在反复阅读文本时,正确地捕捉了“文眼”,整合课文就能“驾轻就熟”。

二、紧扣文眼”,整合教学

找寻“文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眼”的作用。如何巧用“文眼”,以“文眼”为抓手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构建高效、优质的阅读教学课堂呢?

(一)从“文眼”中突破,理清教学思路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里·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要求老师要清晰授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有很多,要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学得更轻松,以“文眼”为突破口是条很好的渠道。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教师如果抓住了“悲痛”这个全文情感的聚焦点,理清:伯父鲁迅的逝世,悲痛的不仅有他的亲人,还有“数不清的”“各色各样的人”,其中“各色各样的人”还包括“车夫”和“女佣”。课文的结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就自然浮出水面了。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在教授完第一自然段紧扣文眼“悲痛”,提出“还有谁悲痛”的问题,然后切入到“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的教学,最后以“为什么悲痛?”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体会伯父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格。整个教学过程起于“文眼”又止于“文眼”,“文眼”在课堂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以“文眼”为抓手,领悟文章中心。

文眼”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的凝聚点。而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常常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以“文眼”为抓手领会文章主旨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例如,“爱国”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首先,在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着重重阻力和诸多困难、在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时,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其次,在修路的过程中,又是“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第三,“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设计“人”字形线路,也是詹天佑“爱国精神与卓越才能”相结合喷射出来的智慧火花;最后,在文章的结尾处以“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凸显了詹天佑“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影响。

以“文眼”为抓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中心,还能使学生在自主地读文、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以“文眼”为蓝本,透析写作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在整合课文后,紧扣文眼”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抓住某篇典型课文进行仿写练习。例如学习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从文眼“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为蓝本,剖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用什么方式突出四季不同的特点,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设置习题:“如果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进行习作,你怎么安排写作顺序?试写出写作提纲。”这样很自然地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透析“文眼”感悟写作方法,能真正做到“以文达文”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解读“文眼”,升华情感。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以若干篇内容相关的课文组合成一个主题单元。如“师生”单元组、“民族之花”单元组、“方寸世界”单元组等。在理解“文眼”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概念化地理解词句的意思,而要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联系文本,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蕴含的更为深层的含义。如《月光曲》一文,“感动”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是“传说”的升华。课文介绍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触景生情创作了《月光曲》,这只是表面现象;贝多芬为什么会突然产生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深层次来理解:是贝多芬有一颗博爱、敏感之心;是他那颗博爱的心被穷兄妹热爱音乐所感动;是他那颗敏感的心被清幽的月光所感动,所以才能创作出《月光曲》这样的经典之作。如此解读“文眼”方能使作者的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文章的中心得以升华。

文眼”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很多,本文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概述,要想完全领略它的“神功”还需进一步深入地探究。但是,实践告诉我们,紧扣文眼”整合课文,是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统领全文教学,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使课堂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