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名牌赛跑北京

毕业论文网   我接轨?我成功:王府饭店撤掉三个餐厅      北京城第三家汇聚世界顶级品牌的大卖场即将在东方君大酒店问世。

近日,东方广场有关负责人透露,这个落户于东方君大酒店地下一层的国际品牌大卖场,其定位与王府饭店汇集众多国际顶级品牌的精品购物廊十分相似。

第一期招商的国际品牌在10家左右,经营面积为2000平方米,目前已有不少国际品牌前来洽谈进驻事宜了。

问及为何“相中”国际品牌,这位负责人讲,作为五星级豪华酒店的东方君大酒店,引进国际品牌专卖店,可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同时,东方君大酒店北京国际性商业街――王府井大街相毗邻,主打国际品牌专卖店恰好与其定位“接轨”,有利于品牌经营。

在此之前,拥有50个国际品牌店的王府饭店上个月已经关掉了在一层的3家餐厅,取而代之的是瑞土爵士表、美国蒂芬妮珠宝等4家国际品牌专卖店

据公关部有关人士透露,在9月份还将有3家国际知名品牌店落户王府饭店

巧合的是,有京城第一国际晶牌店之称的国贸商城这几日也忙着再建6万平方米三期商城的立项事宜。

国贸商城黄杰经理表示,国贸商城的租金要比其他商场“高得多”,但还是有不少国际品牌店排着队要进入。

今年上半年就有20多家国际品牌纷至沓来。

其中来自意大利的品牌10家,来自美国的品牌5家,来自法国的品牌3家,许多品牌是首次进入中国。

仅7月份就有6个新品牌进驻国贸,新品牌开店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目前国贸云集着200家国际品牌专卖店,其中国际一线品牌专卖店达到了50家。

如路易‘威登、卡地亚等国际一线品牌成为国贸座上客。

良好的态势“逼”着国贸商城扩容,“扩容后国贸还会引进更多的国际品牌

”黄经理肯定地讲。

与此同时,北京翠微大厦在商场大调整中主攻的方向之一也是引进国际品牌

目前已有二三十家国际品牌进驻,不日将全新亮相。

同时,来自庄胜崇光百货的消息也在扩大国际品牌的经营。

这几天商场各部门经理正一门心思地与国际品牌代理商亲密接触,准备多进一些“招人”的大牌商品。

市场部负责人说,随着北京国际化进程加速,认可国际品牌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国际品牌消费潜力巨大,商家不能坐失良机。

我富有?我时尚:穿香奈尔CD拎路易?威登      国际品牌商品与普通品牌商品不同之处在于其价位是天价。

几千元一双的皮鞋、上万元的皮包、10几万元、20几万的名表和服装,在国际品牌专卖店里比比皆是。

然而高价位并没有让如今的消费者退避三舍。

国贸商城王府饭店的负责人在,谈及国际品牌商品的销售时,均异口同声地反映: “销路不错”。

国贸商城公关部黄杰经理介绍,如今到国贸购物的消费者,具有鉴赏能力,不会再对高价位“过敏”。

他说,在国贸随处可见拎着大包小包的消费者,有的购物一次就能达到数10万。

3万多元的路易?威登皮包、100多万元的卡地亚手表、5万多元的意大利女装都有人间津。

今年年初曾委托美国盖洛普公司对商城的消费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前来国贸的消费者每月用于购物的金额是每人5000元,80%的人注重品牌的档次和数量。

“目前商城的客流日均保持在4万人次。

”   王府饭店公关部的负责人则透露,饭店已拥有一批固定消费者,每月都会到“王府购物,非香奈尔服装、CD香水不买,“浑身上下都是国际名牌”。

双安商场女装部经理则表示,如今北京白领女士在购物中就认大牌,商场国际品牌服装常常处于脱销状态。

她认为商场人气旺,卖出了黄金效益,有国际品牌一半的功劳。

我改变?我追风:经营国际品牌并非易事      不光是大酒店、大饭店瞄准了国际品牌,就连京城的商场如今也对国际品牌青睐有加。

而面对这场有可能刮起来的“阵风”,经济界的看法并不相同。

北京财贸干部管理学院王希来教授认为,作为国际大都市,如今北京已经具备了高消费能力,出现了高消费阶层。

他说,今年以来,北京各大商场不断爆出“天价商品”的消息,如168万元一台的德国钢琴亮相燕莎商城、12万元一舌的商品都卖出去了,说明北京的消费已拉开层次。

王教授讲,高消费阶层人土在购物时不再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注重高价商品背后不可替代的地位、身份等因素。

面对京城商家群雄逐鹿国际品牌的态势,业内人士还善意地敲响了警钟。

“经营好国际品牌并不易。

”谈及引进国际品牌的要素,业内人土认为,一是要有与国际接轨的软硬件设施,二是要有领头品牌

如要有像LV(路易?威登)这样的国际顶级品牌进驻才能形成“聚集效应”,引领国际品牌争相进入。

此外,国际品牌店在选址方面讲究颇多。

于2000年开业的中商赛特曾打出要做“比赛特还赛特”的顶级品牌店,孰料想仅仅一年就天折;于2001年6月开张、云集国际品牌的高级百货店――中商百货更是两个月后便突然关门。

原因一是停车位少,使客流流失大半;二是其所处的位置不是高档商圈,消费能力有限。

而西单附近一家国际性商城曾想引进国际品牌,但国际品牌并不买账导致最终流产。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