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可持续生计资本视角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机制

[摘要]互联网作为当代科技的集中代表,在各个方面都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文章着眼于互联网的发展,运用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讨论产业扶贫的对策,认为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能够推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适应贫困地区新型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产业扶贫的机制创新。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互联网;生计资本产业扶贫;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2—0101—07   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始终是改变人们生计资本的核心力量。

互联网作为当代科技的集中代表,在各个方面都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因此,互联网也在改变着贫困人口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状况,自然也就形成了对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

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改进扶贫工作,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着眼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架构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分析产业扶贫的问题,目前尚未看到。

本文将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分析对象,按照上述分析思路,探讨产业扶贫的机制创新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一、网络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   (一)生计资本分析方法的沿革   生计资本分析方法又称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或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最早由Chambers提出,并由Chambers和Conway比较系统的阐述为:生计是建立在能力、资产和活动基础上的谋生方式,只有当这种生计能够应对压力和打击,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并加强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

后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怀国际(CARE)和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分别提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DFID在《可持续生计指南》中提出的可持续分析框架(SLA)。

(二)生计资本的基本分析方法   可持续分析框架以人为中心,以“资源—能力—方式—结果”为逻辑过程,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五类资源划分为核心,构建起分析生计资源、生计策略和生计风险的综合评价体系,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三)生计资本分析方法的深化调整   传统的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但是,这个分析框架在以人为中心的分析中,着眼于一般的生计策略,没有突出产业作为生计策略的核心,也没有突出互联网带来的生计资本变迁与产业形态变化。

综观当下对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的运用,几乎都是照搬照套的。

随着互联网在全社会的普及和运用,贫困人口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状况也将会产生变化。

因此,在运用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时,应该结合中国贫困地区的实际,将产业和互联网相关的资本分析凸显出来,这些是需要着重深化调整的主要内容。

着眼于产业发展生计资本分析方法的调整,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产业是劳动实现的社会平台,因此,生计在个人层面上是一个劳动价值的实现过程,在社会生产层面上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演化过程,从本质上说生计是劳动价值的实现过程和产业发展的演化过程的统一,从而,产业始终是生计策略的核心。

所以,生计策略的分析应当以产业为核心展开,同时,要将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从物质资本中独立出来,在生计资本构成中增加产业资本,形成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分析过程的逻辑一致性。

着眼网络化的生计资本分析方法的调整,同样基于以下的缘由。

互联网(包括物联网)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主要从网络生产、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网络政务(电子政务)、网络学习(教育培训)、网络社会五个方面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生计资本构成和生计策略选择,因而,需要着重考虑互联网对生计资本分析方法的影响。

生计策略分析中,要着重思考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这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计资本分析的必然要求。

生计资本构成中,考虑网络因素是生计资本的直接构成,需要增加网络(信息)资本;考虑网络产业发展、社会参与的影响,经济社会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增加诚信资本

所以,考虑网络背景和产业作为生计策略的核心,生计资本分析方法应当调整,其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贫困状况   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总面积22.8万平方公里,涵盖云南、贵州、广西三个省区,15个市州,91个县(市、区),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80个,民族自治县(市、区)83个,革命老区县(市、区)34个,边境县8个,总人口3427.2万人(2010年末),少数民族人口2129.3万人。

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67个,按2300元/人?年的扶贫标准,2011年有贫困人口816万人,贫困发生率31.5%,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

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主要特征,首先是生态环境脆弱。

石漠化范嗣广,片区溶岩地貌面积11.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7%,其中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49%,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14.47%,80个县属于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些地方不足0.5亩。

大多数是“石缝地”,散落不成片。

土层薄,涵养水分能力差,旱涝灾害频发,耕种“望天田”,人吃“靠天水”,经济产出率低。

其次是交通生产条件差,生活基础设施少。

以广西田东县作登乡为例,作登乡5个村通水泥路,8个村只通简易路,3个村还没有通车路,建有350座家庭水柜,占总户数的89.7%,地表无径流,年均有5个月的干旱期,只能勉强解决人畜饮水,2010年的大旱只能靠政府从外面运水解决。

再次是贫困程度深。

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为例,2013年共有贫困人口1.46万户5.38万人,人年均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1840户6195人,涉及17个乡镇(街道)137个村(社区),其中,环境致贫767户2620人,基础薄弱致贫596户2017人,灾祸致贫220户808人,智障残疾致贫136户385人,素质偏低致贫121户365人。

三、互联网背景下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   经过对石漠化片区20个县40个贫困村的实地调研,基于图一2的分析框架,结合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地理和区位特点,笔者认为,滇桂黔产业扶贫的基本路径应当是“一个聚焦、三个方向”,即扶贫工作向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向高端化,网络化、特色化方向转变。

(一)扶贫工作向产业发展聚焦   从现实来分析,我们的调研发现,经过多年来的扶贫攻坚,石漠化片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扶贫产业发展仍是制约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瓶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新阶段扶贫攻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切实提高扶贫效益。

产业发展则是其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从劳动价值论来分析,劳动是创造财富、实现脱贫的根本。

再从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的架构来看,扶贫工作的目标是改善人的生计资本(包括全部资本)。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金融资本无疑处于核心地位。

就金融资本的来源而言,可以划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又称转移支付(比如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各种补贴收入等)。

其中,劳动收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所论述的那样,一个地区劳动力总量与劳动力效率决定了这个地区的财富创造能力。

另外,再从生计资本的相互影响上来看,这个问题就更加清楚了:转移支付能够增加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但是,劳动收入则能在同样增加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增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信用资本

所以,劳动既是一个劳动力消耗的过程,又是一个财富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力资本累积与增值的过程。

正是这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说。

因此,扶贫工作一定要聚焦扶贫产业发展,务必牢牢抓住扶贫工作中这一“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中的重点”。

(二)扶贫产业高端化   从需求面来分析,社会需求发展的基本逻辑呈现出如图—3所示的倒三角结构。

调研中发现,贫困人口的收入基本都用于解决温饱,随着收入的增加,温饱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高层次需求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样的支出比重会构成一个倒金字塔的形状.而从对全社会的观察,这种倒金字塔形的规律不仅存在于贫困地区,也是整个社会的普遍规律。

这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得到解释。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如图—4所示,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或是国家、地区)的收入越少,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份额则会下降。

实际上.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日益强烈的食品安全要求正是这种规律在需求上的反映。

从供给面来分析,石漠化片区的重要特点就是远离城市中心市场,而且,其中大部分地区作为生态屏障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属于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远离城市中心市场状态长期存在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要求。

只有通过高端农产品生产,利用其远离城市中心市场的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生物多样丰富、人为的工业环境污染少等而形成的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消减产品运输价格高昂的竞争劣势。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成本降低,这种地域优势更加凸显,高端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必将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在偏远贫困地区发展高端农业既有巨大需求空间的支持,又有要素禀赋和产业区位的支持,从筱原的“两基准”分析,高端农业必然是偏远贫困地区应当选择的主导产业

(三)扶贫产业网络化   产业网络化就是要在产业发展中充分依靠网络、利用网络发展网络,形成网络发展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这是增加贫困者与贫困地区的信息资本的关键问题。

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市场化,市场化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依赖于市场障碍的消除,其中的首要障碍就是信息障碍。

而当代的网络发展为消除信息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手段。

因此,产业发展网络化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和基本特征。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发展更加需要这种网络化的支撑。

一是从产业层面上看,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鸿沟,有效沟通外部的供给,需求与深山里面的需求/供给,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从政策层面上看,网络化的产业扶贫能够更加有效地构建政策形成的信息基础,从扶贫产业发展的细节上更加精确地把握扶贫工作的效果和变化,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使扶贫政策更加精准,更有效率;三是从全面生计资本层面上看,人力资本生计资本的核心,心智模式是人力资本的关键。

网络扶贫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的问题,它还包括网络生产、网络政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社会等领域,这些领域与产业的融合能够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产业资本等方面极大改善贫困人口资本累积,特别是通过参与网络社会,既能使社会资本快速增值和积累,更能改变贫困人口的心智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本领,从而使人力资本也能得以持续增值和累积。

在实践方面,国际上联合国早在2003年、2005年就连续两次召开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发展目标的重大措施,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赋予穷人,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地区、农村和边缘化城区的穷人,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使其藉此摆脱贫困。

”在国内,江苏省沙集模式、河北省清河模式、浙江省遂昌模式和丽水模式,无疑是当下中国利用互联网开展扶贫的成功典范。

广西也已开始迈出了积极探索的第一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共同打造“数字互联网广西”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联合自治区工信委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共同发起实施“广西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公益行动”。

自2014年6月以来,扶持青年电商通过网上销售105.7万件商品,销售额达5396万元,其中农产品90.5万件,共计2263吨,销售额为4980万元;建立15个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开展青年电商创业培训班119场,培训青年20563名,扶持青年网上开店超过1100名;举办电商沙龙进农村、进社区、进高校活动387场,参与活动人数6000多人;还制定了《广西青年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行动方案》,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在“千年古荔”网络竞拍活动中,创造了699元/3斤的市场天价,限量1000件荔枝在活动当天即被抢购一空;“农派三叔”天猫旗舰店在“百果壮乡”活动期间,共卖了17270件芒果,营业额达到68.73万元,轻松超越2013年全年60万元的销售额,截至2014年12月21日,该企业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482万元。

(四)扶贫产业特色化   产业化从其本原意义上来看,就是规模化、标准化、分工与合作基础上的组织化、经营的统一法人化。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构建起产业的相关性,形成最大程度的正外部性,将全部资本的效用发挥到最优。

因此,产业发展必然要求资源投向的集中化。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资源更加稀缺,更加需要集中投向,更加不能够搞“撒胡椒面”。

这就要求类似滇桂黔这样的连片特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地选择产业,形成地域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

在合理选择产业的基础上,应制定产业发展的目录控制,形成产业控制监督制约机制,在产业目录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当地贫困人口参与,通过法定程序讨论和编制,经过地方人大审批,报请上级人大通过,一旦通过,则作为土地、环境执法,财政、金融等扶贫资源支持的依据。

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主要对策   遵循“一个聚焦、三个方向”的基本路径,产业扶贫丁作必须从机制上推进工作组织体系、诚信体系、金融体系、信息管理体系、物流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培训体系七个方面的机制建设,才能真正保障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

(一)完善组织体系   产业扶贫需要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

从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来看,增加收入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现可持续脱贫不是一个简单的增加收入的问题,而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围绕生计资本累积,以产业发展实现劳动价值为基础,全面考虑能力、策略、行为、政策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复杂。

因此,产业扶贫主体的构成需要多方面的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贫困者和帮扶者。

只有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才能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达到扶贫攻坚的目标。

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上,要着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统一组织与多元参与的关系。

扶贫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主体参与,但是,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工作,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并且要有较高的组织化水平,而不是那种“九龙治水,各行其道”的格局。

因此,需要按照现代贫困治理体系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各参与主体发挥积极作用的组织架构,形成参与各方有机联系的统一组织,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

其中,政府应发挥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协调和监督各方有序参与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应根据市场规律起到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组织则根据自身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在政府与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

二是重视贫困者在产业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充分调动贫困者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发展的意愿和奋斗精神,避免传统帮扶模式的“路径依赖”和“被扶贫”现象。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帮扶问题。

要改变传统的对口帮扶方式,要把对口扶贫单位的扶贫责任落实到聚焦产业发展之上,扎扎实实地对帮扶点做好调查研究,帮助贫困乡村谋划好发展产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派一两个人“蹲点”,或定期象征性地给贫困人口送点慰问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抓好对口帮扶绩效考核这一关键环节,要切实改变当下只考核一些表面“虚功”(比如,派了多少人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捐赠了多少衣物,发放了多少慰问金等)的做法,要以是否有效促进贫困乡村产业发展为衡量标准,看帮扶单位为贫困乡村的产业发展做了什么工作、是否取得实效为判断其帮扶效果的唯一标准。

四是有法可依的问题。

扶贫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涉及的问题复杂,产业扶贫更是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是复杂问题中的最复杂的一类,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运作务必有所遵循、有据可依。

因此,需要出台互联网背景下产业扶贫工作的相关法律规范,更好地规制产业扶贫工作行为,才能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健康发展

(二)完善诚信体系   诚信体系建设是高端农业发展的保障。

农业高端化发展需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诚信建设是生死攸关的事,务必下大力气建设诚信机制,确保产业发展的诚信经营。

只有很好地建立起诚信机制,确保边远地区的品质农业能够在市场上区别于城市周边的数量农业,通过高端农产品的品质优势,保证其高价格,消化其物流成本,确保竞争优势。

由此,需要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诚信体系。

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上,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技术支持方面,要着重加强线上、线下的技术监控,在线上要逐步形成网络覆盖面广的供产销信息监控系统;在线下要完善农业技术部门在农药使用、化肥使用、种子使用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与技术监管制度。

二是在组织支持方面,要构建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出资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对口帮扶组织等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广泛监管机制,全方位地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三是在流程支持方面,针对每一个进人产业目录的产业,要从供产销的全流程制定技术标准,包括技术参数、监测程序、监测方法、监测部门、对监测者的监督机构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等.使诚信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的金融抑制问题严重。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既是财富的符号代表,又是劳动生产组织的“枢纽”要素。

因此,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金融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了货币静态的现金、存款和货币动态的收入来源。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本身就天然缺乏产业发展的资金,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就很难跳出纳克斯和缪尔达尔指出的“贫困陷阱”。

这就需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这个问题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表现得尤为严重,在我们对滇桂黔20个贫困县、40个贫困村1000户贫困人口的调查中,能够从银行获得产业发展贷款支持的为数甚少。

资金供给不足有客观经济规律的根源。

从银行业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三性要求来看,这些问题都有其深层次原因。

从安全性看,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小规模经营带来的非意愿性毁约风险对涉农金融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自然风险和非意愿性毁约风险,而在于隐藏和渗透在自然风险和非意愿性毁约风险中的意愿性毁约风险。

从盈利性看,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导致规模经济不足,信贷管理的成本加大。

从流动性看,资金投入后形成的物质资本,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资本的替代性不足,变现十分困难,造成产业资本的流动性差。

因此,贫困地区产业金融支持水平低下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制约,不是简单地要求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来解决问题。

针对资金供给不足的根源问题,在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上,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生产组织上形成规模与规范,要尽可能引入有规模的农业生产公司,或者,组织当地生产者建立农业生产公司或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同时要求这些生产组织建立健全现代财务制度规范,通过扩大组织的规模化和健全规范化,从规模与规范维度抓好“内强素质”这一环节,改善组织融资的制度基础。

二是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上,要加强网络产业融入,通过网络的大数据形成贫困地区产业组织贫困人口生产行为的信用记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金融体系的业务监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从信息维度化解资金运用中的风险。

三是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包括土地流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业产品市场等,尤其要注重培育现货、期货、期权、抵押、典当等各类市场,通过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化经营,从流动性、盈利性上化解资金风险。

四是建立有专项资金来源的贫困地区专业金融组织,包括投资基金、区域银行、区域信贷公司、网络信贷公司等,对这些金融组织要将其业务范围限制在贫困地区

同时,允许通过定额发行彩票、优惠再贷款、社会募捐等渠道形成多元化资金来源,发展贫困地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务实地解决产业扶贫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四)完善物流支撑体系   农产品物流最重要的是解决保鲜问题,在现实中可以通过冷链物流来解决,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还相当不足,形成了农产品物流的严重瓶颈。

这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变现尤为突出,由于这些地区道路交通发展滞后,加之这些地区远离中心城市,人居分散,道路交通建设投入产出效率低。

同时,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又无形中提高了道路交通建设成本,进一步降低了道路交通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在道路交通建设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必然形成道路交通建设的滞后性。

此外,这些地区物流运输组织的发育水平也比较低下,这种格局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因此,在加强道路交通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的市场化建设。

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上,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参与主体多元化。

针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运输组织建设的需求,要通过政府财政的引导,充分调动社会资金、金融组织的多元化资金的投入,形成市场化组织、公益性组织和政府组织多元参与,当地贫困人口发挥主体作用的投入体系。

二是基础设施社会化。

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在建设机制上要着重强调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社会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和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其目标是形成“政府导向,社会参与,市场辅助”的格局。

三是经营组织市场化。

针对物流运输具有利益内部化的特征,在建设机制上要更加强调市场对自由配置的决定作用,政府应当在政策方面形成激励,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物流运输的经营中。

(五)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产业网络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海量的产业信息,这些信息是巨大的财富,成为诚信建设、产业发展、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这些信息本身如果各自孤立起来就会形成“信息孤岛”而不能形成价值,需要通过合理的管理、分析,才能形成商业价值。

因此,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上,要着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针对信息的构成建设相应的管理机制。

必须有相应的信息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一定非要分散在当地,而应该是集中的,比如可以建设在南宁等大城市,可把省级信息管理中心设在省级相关部门如工信委或群团组织(省级团委)等。

二是要有信息体系的“末梢机构”,负责管理贫困地区人口、资源、产业等信息采集和录入,特别要把住非网络生成信息进入的关口,保障信息的“干净性”。

三是要引入专业化的网络公司深度参与网络建设和信息管理,比如,加强与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机制。

在这方面,目前的工作还做得不够,与网络信息专业公司的合作还主要在电子商务的层面上,对于深度开展信息管理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四是要尽快制定信息管理的相关法规.按照法制化的思路规范管理信息,因为,信息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既有巨大的建设能力,又有巨大的破坏力,务必规范有序地加强管理。

(六)完善产业组织体系   产业组织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种作用的认识,在理论上有哈佛大学梅森教授提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模型,在中国的实践中,特别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有“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基地+协会+农户”模式等。

目前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公司化模式、合作社模式、个体模式。

从理论与实践来看,个体模式都不是一种好的模式。

比较成功的是公司模式与合作社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形成了规模化与规范化的经营,能够更高效率地利用内外部资源。

因此,要着重推动公司与专业合作社两类产业组织发展

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上,要着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着力推动本地农业企业发展路径的优化。

针对滇桂黔片区农业企业普遍规模小、市场渠道不畅、技术水平低等特点,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一方面鼓励现有农业企业走本土化发展与引进外来资本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出让一定股本份额获取外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进而实现“借船出海”,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鼓励当地农民和新农人依托优势资源,通过优化各类资源等方式建立公司,以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农业,不断扩大当地农业企业的规模,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组织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探索合作社与公司制的合理组合形式,形成更加有能力吸引资金进入,又能够很好地吸纳当地劳动力的组织形式。

特别是要将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着力探索加快土地经营全流转的途径,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力参加生产,商业企业出资,劳动者、出资人、生产者、商业经营者共同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

三是推动各类产业组织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以电子商务引领发展

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各类专业合作社,都应依托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各类新型业态,以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卖难、卖不出好价格而导致的“市场阻隔”问题。

四是鼓励支持贫困地区年轻一代依托信息技术创业就业。

贫困地区的“80后”、“90后”一代,他们多数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有的甚至上过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与城里人基本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多数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政府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主动与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对接,吸引这些企业到本地布点,帮助年轻一代踏上信息时代的快车来实现创业梦,以此带动和培育当地发展“淘宝村”,以实现扩大本地就业渠道与促进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七)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既是人力资本提升的核心,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建设围绕产业发展的教育培训机制是促进扶贫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生计资本的结构上看,教育培训首先是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提高;其次,教育培训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社会关系建构的过程,从而影响到社会资本的形成;第三,网络教育培训的引入扩大了社会资源,提供了产业资源的来源,形成了网络资本的累积;第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职业培训还是产业生产一线问题的重要研究与讨论平台,可以成为重要的技术、管理和商务创新平台。

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上,要着重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培训主题上,要围绕产业发展建设培训组织,务必抓住学以致用的主题;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将培训产业生产相结合,把培训组织建设到产业生产的第一线,把产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放进培训工作当中;三是在培训组织上,既要有独立的培训组织,又要使培训组织产业组织在制度层面上形成对接和融合,确保培训主题和培训内容的双向到位;四是在资金关系上,产业组织要作为股权出资参与培训组织的建设,确保产业组织培训组织的责任形成和权力行使;五是技术形式上,务必强调网络化的教育培训,务必在培训中强化受训者的网络能力。

五、结语   本文基于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治理问题的调研,着眼于互联网的发展,运用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方法,讨论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的机制创新问题,在理论逻辑与现实状况的结合上分析了石漠化片区发展高端农业的前景,提出了“一个聚焦、三个方向”的区域产业扶贫基本路径,从完善组织体系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的对策措施。

限于篇幅,本文对产业的讨论仅限于特色农业发展的主题上,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具有相当要素禀赋的矿产采掘及其加工业、旅游业、劳务输出产业等没有展开讨论,当然,这些产业石漠化片区的贫困治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另文讨论。

[责任编辑:唐玉萍]。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