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四诀] 太极三章

本人修炼太极拳多年,其修身养性效果尚如所愿。

笔者默识揣摩,体悟概括,有四句诀语供同道参鉴。

这四句诀语是:   心住无处想,意在似中用。

拳在水里打,法在虚中行。

一、心往无处想      太极之心有四项,一用心(含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二专心(含精心、耐心等),三胸前十字中心,四心脏。

前两项带主观性,后二项是客观存在,当然主客观不可绝然分开。

本文重点谈用心与专心。

太极拳时总是强调静心、净心,佛门的修炼家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安顿其心、降伏其心、心无所住、清静于心,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清净须贯穿始终,修炼者须时时关注。

舍此别无他法。

心往无处去想,即想之不想,可达清净境界

此所谓心如止水一波不起,心如古井万念俱无。

在这个过程里,练太极拳者可以通过动作套路以一念代万念以至无念。

动作套路之念随练习的熟练而趋于自动化与自然化,反复训练即可自悟自觉而达无处之想之境。

二、意在似中用      所谓“似”,即若有若无,隐隐约约,恍兮惚兮,如醉如梦。

太极拳用意有无穷的奥秘,炼意是真假太极拳的分水岭,炼意的状态又是太极拳水平的标尺。

但如用意太过(或执著),必干扰心神的安闲,造成神思的散乱与动作的僵拙。

用意的关键在于阴面用意,即阴用。

何为阴用7阴引阳行,负阴抱阳。

前人认为用意分阴阳,有意用意属阳,无意用意属阴。

用意的目的是引气,气也分阴阳,外气属阳,内气属阴,内气中的元气是阴中之阴。

无意用意与内气自然和合成气球,或体前、体周或手中,形成催发身形与手势变化之趋势,驱动并促使外形的变化。

用李可染大师谈绘画技艺的诀语,此谓之“淡”。

淡者,恬淡,清淡,似与不似又何其似。

笔者前几年曾明确提出“拳打一半意”的观点,此一半意非二分之一用意,而是只用一丁点儿意而趋于无意,是一种以阴面用意带阳面动作的方法。

此中窍要与趣味须反复感悟,非纸上谈拳可心领神会。

三、拳在水中打      此“水”非水,是一种意境。

“拳在水中打”即画弧走圈、举手投足、转胯动腰中,似乎行进在水中,在水的阻力下运作。

这是从外部来着眼的。

从内观之,水分有色之水与无色之水。

有色之水有红、黄、紫诸色,以红为主,血液是其主要形式。

无色之水是身体内部分泌渗出的体液,如汗液、泪水、口水之类。

有色之水靠循经走脉遍布全身,主要通道是血管。

而汗液、泪水、口水则除依靠血管运行外,还依赖肌肉、骨骼、脏腑的空隙与网络组织(包括经络)的营运与润化

尿液、汗水、痰液等污水的通畅与排出不可复返,于人体有利;而口水润化则不可排,排则有害。

习拳者在外关注水情景中运作,在内关注口水润化,拳品会自然提升。

拳要打出漂浮感、沉重感,要巧妙利用地心引力,动作的正反扭环、沉涌漂没会显现水浪波荡,自然而然就有了乾坤自在手中转、人体处处皆太极的感觉,便可逐步将拳打到每个细胞中、每丝肌内里,深入到每个毛孔乃至每滴骨髓中。

如果练拳时有拳在“水”中打的情景呈现,拳趣必妙不可言,拳效必出乎意外。

四、法在虚中行      修炼太极拳有八万四千之法门,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不法之法。

但这一境界不是一次性、飞跃式达到的,必须分三步过渡。

笔者现以“白骨观想”为法门求得“周身轻灵顶头悬”为例加以说明。

所谓“白骨观想”,指运拳者假想自己的身体如一副骨架,没有血肉,没有衣着,没有五脏六腑,全身上下轻飘飘、虚灵灵、白森森。

在此种意境中行拳,身心必定两轻灵,头不悬而悬,最后达到的深层境界应该是轻盈虚灵如一纸、一叶、一影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步骤:1.实法阶段。

先须扎扎实实进行观想训练,一块一块骨头进行观想,意念在襦退肌肉后白骨显现,其操运过程中心法显得十分重要。

2.半实靠虚及虚实互转阶段。

从预备式始,便有白骨森森的观想与感觉,然而运拳中这种感觉则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时显时隐,白骨感浙浙茫然、渺然、不真切。

这个阶段需要经过稍长时间,随练拳深入上述感觉会向虚灵空无转化。

3.虚法阶段。

白骨不再存在,什么都没有了,运拳时轻灵灵、光闪闪、柔软软、松活活。

此时,也只有在此时,才可能出现孙禄堂先生描绘的太极境界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笔者冒昧添上两句:心在无处拳似“水”,意在似中法还虚。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