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武术俱乐部的初步构想

摘要:武术门派的雏形产生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其利与弊暴露无疑。武术门派的存在模式应加以改良,而并非取缔或任其自生自灭,应从继承民族遗产的角度思考传统武术及其门派的存在形式,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将武术门派引入俱乐部式的发展道路,“武术大会”与“武林风”栏目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考虑到我国国情和武术发展现状,武术俱乐部的构建可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在当前社会健康、防卫、娱乐、休闲等方面都需要和呼唤武术的时候,它必须要改革,同时向文明、规范的现代体育俱乐部过渡。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门派武术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85;G81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2—0103—04。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f establishing Wushu clubs。

FAN Yan—wei1,GAO He—yo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2. Department of Wushu,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 The earliest Wushu school was form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ts good and bad have been clearly exposed af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We should improve the mode of existence of the Wushu school, in stead of banning its existence or letting it run its own course.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form of 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its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ing national heritage, and put the Wushu school on the track of club typ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rying on and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Conducive tri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columns of “Wushu Assembly” and “Wushu Heat”. In conside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 construction of Wushu clubs can be gradually implemented in three phases. When such aspects as social health, defense,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need and call for Wushu nowadays, Wushu must be reformed and transited to civilized and normative modern sports club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Wushu school;Wushu club。

“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意识的表现,是武术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中,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武术事业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1]。这种看待中国武术门派现象的态度,代表了武术门派历史评价的主导倾向。自我标榜、损人利己,乃至拳脚相向等都与门派的存在不无干系,而且门派确实也给武术现代化造成了很多障碍。门派又并非一无是处,门派是针对武术拳种流派的社会性而作的表述,大致可定义为“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以某一独特的武术技术流派为基础、具有共同师承关系的社会共同体”。其存在的前提即是种类繁多的武术流派。门派反映出了中国武术的体系之庞大、内容之丰富、风格之迥异,而这些特点也明证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必须承认武术门派,有意或无意地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代代传承和不断发展。因此,试图取缔武术门派是没有意义的,因而笔者的观点是“改良”,而非“取缔”或者“任其自生自灭”。应从继承民族遗产的角度思考传统武术门派的存在,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将武术门派引入俱乐部式的发展道路。

1传统武术门派的形成。

明末《王征南墓志铭》关于内外家的论述无意中开创了武术“分家”先河,并可看作是武术分门别类、自立门户的直接催化剂。实际上,宋代即已出现练武组织——“社”,标志着中国武术从此有了专门的组织,为习武者提供了彼此切磋技艺的场所,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和技击精华,主要是通过套路表现出来的。明代,武术家各有师承,但在传授武艺过程中也相互吸收、借鉴,逐步融合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形成新的流派。

由于武术常被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用之于防身抗暴、御敌制胜等,因而武术门派与秘密结社的联系非常紧密。历史上,众多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现代影视、武侠小说中,各种民间教门频频登场,武术及武打场面的描写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清代秘密结社和民间教派通过设场授徒、访友比武、易地活动等方式,传习了红拳、八卦拳、阴阳拳、义和拳、梅花拳、神拳、五祖拳等数十种拳术,以及刀、棒、剑、棍绳鞭诸器械技能。它使明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拳法及器械进一步向复杂化、多样化发展。近现代很多武术门派的形成与发展也与此有极大关系”[3]。

2武术门派现代体育过渡的契机。

所谓“门派”,意指“门户派别”“流派宗系”,多见于武术、艺术、学术等领域,代表一种风格流派,并不是具体的组织形式。中国武术发展始终伴随着成百上千个拳种的存在,这决定武术门派继续存在的必然性。相应地,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的制定也必然要以改良、革新为基本准则。试图从内容以及训练方法上改造武术以适应现代体育最终是徒劳的,且只能以牺牲传统武术为代价。事实证明,现代武术竞技和健身都在不同程度地消解着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目前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受保护。寻求保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武术已经无力自我发展

中华传统武术与以奥林匹克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但“异质”并不排斥“同构”,两者在组织形式上仍然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改良传统武术门派能够从现代体育组织形式中寻求启发,一方面借鉴了现代体育组织形式,一方面又不失传统武术的民族特色与个性,是传统武术现代体育转型的好思路。传统武术组织形式至少有“社”“馆”两种,中国武术基本是依循着武术门派的传承机制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社”“馆”的组织形式并不能摆脱武术中的门派观念,过去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而专门设立的“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即出现少林与武当要公开决斗的闹剧。武术门派产生于“社”,按“社”的组织形式发展的传统武术又反过来强化了门派意识,传统武术缺乏兼容并包的胸襟与其组织形式有着很深的联系。因而,传统武术现代体育过渡也应从其组织形式入手,寻求突破口。现代体育(尤其是职业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是传统武术寻求新生的契机。

3武术门派俱乐部转轨的可行性。

武术有其不同于现代体育的特殊性,如由价值观的差别导致了评判标准的差异,由训练方式的差别又导致了练习目的的迥然有别,二者本身很难兼容。但从组织形式上来讲,传统武术现代体育却存在很多共同的规律,如传统武术门派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就与现代体育俱乐部之间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一,武术社(馆)与俱乐部都是“以某一特定的运动项目为共同爱好的人自愿组成的自治团体”,过去叫“社(或馆)”,现在实际上也可以称为俱乐部,只不过俱乐部有着更强的兼容性。其二,武术社(馆)与俱乐部的任务都是组织会员开展体育活动,而且都以群众体育为主。其三,武术社(馆)与俱乐部开展活动的目的都是发展某一特定的运动项目,提高技术水平。而就其与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对比来看,二者的主要阵地又都是(民间)群众体育,实际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水平、加强防卫能力。这些相似点为武术社(馆)向俱乐部转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传统武术实现现代化、继承和发扬武术传统开启了新思路。

实际上,电视栏目“武林风”与“武林大会”已经开始了实践尝试。尤其是“武林大会”的成功创办有力地证实了构建传统武术俱乐部的可行性。“武林风”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改版后推出的重头新栏目。该栏目时长70 min,以搏击比赛为主干,由“绝活”“名人”“表演”“参与”等四大版快组成。整个栏目以宏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河南省武术优势为己任,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指导,让观众在精彩与快乐中,体会“搏艺有道,娱乐无边”的魅力[4]。“武林风”把握住了休闲时代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3月6日,由CCTV—5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主办和承办、新华网体育频道特约网络支持的“武林大会”的正式开播。“CCTV—5的‘武林大会’就是要举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打擂赛,虽然被搁置和搁浅了几十年的传统武术,不可能通过一个栏目、一种活动、一次赛事,就一下子变得全然一新和高屋建瓴,但是我们的倡导者,我们的举办人和我们的参与者,一定会通过所有人的努力,引起武术门派的重视”[5]。“武林风”与“武林大会”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是二者的指导思想不同,前者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指导思想,后者则主要以“发展传统武术”为宗旨。其次,前者不分门派,后者则是门内较量,而正是因为门内较量,很大程度上杜绝了门派之争的火爆,使传统武术能够健康发展。“武林大会”以单项拳种为单位组织起来的赛事活动,为传统武术走向俱乐部发展道路提供了例证与依据。

4武术俱乐部的组建。

4.1武术俱乐部模型构建。

武林大会“的成功是构建传统武术俱乐部可行性的现实例证。根据“武林大会”的运作,对武术俱乐部模型作如下(见图1)设想。

图1 武术俱乐部高级阶段结构模式。

4.2发展阶段规划。

从名词概念上讲,“武术俱乐部”并非首创。但这种俱乐部多是综合性的,与本文所指的单项拳种武术俱乐部不同。现代体育俱乐部大体可以分为业余、职业和商业三大类型。按性质又可分为非盈利性和盈利性两种类型。非盈利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除了拥有一个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的职业运动队外,其余主体部分和业余体育俱乐部大同小异。盈利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则完全是按市场机制经营的、赤裸裸地以竞赛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这两种职业体育俱乐部均属经济组织系统。由此,我们首先需要对如何发展传统武术做一个简单的阶段定位。笔者认为,传统武术俱乐部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逐步实施(图2)。

图2 武术俱乐部的阶段发展规划。

根据体育俱乐部发展沿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术俱乐部也应由俱乐部的初级形式往高级形式渐次迈进。而作出这样规划的理由还在于,其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一直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在“举国体制”继续发挥作用的时期,政策和资金都向竞技武术明显倾斜,主观上造成了传统武术发展滞缓。本着拯救和发展传统武术的初衷,武术俱乐部的构建应首先从业余俱乐部开始,并且需要在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政策倾斜的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逐步发展。其二,基于健康、有序地发展传统武术的宗旨,武术俱乐部的构建不能急功近利,应按俱乐部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否则,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的初衷必将夭折。商业武术俱乐部是中国武术应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的必然选择之一,它的构建也可与非盈利性的职业武术俱乐部同时出现。其三,体育赛事是体育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6],不管是业余俱乐部还是职业俱乐部武术赛事的策划与运作都是必要的。既要在拳种内部比,也要在拳种之间比,如此方能促进技艺水平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促成传统武术的繁荣。要注意的是,武术俱乐部发展的阶段定位应是先大众体育,再开发竞技,有继承才能谈发展。其四,民族传统体育应首先用来服务民族大众,繁荣本民族文化。因此要立足国内,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同时,武术俱乐部发展还应从业余开始,逐步走市场化的道路。在传承方面,仍然局限于口传身授的带徒传艺方式,未能借助现代教学和传播方式”[7]。而在市场经济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的强势影响下,武术更缺乏自立自强的可行举措。可以说一旦离开了政策关注和经济供给,武术消亡的可能性必然倍增。因此,传统武术欲自立自强、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逐步走市场化的道路。

5构建武术俱乐部的现实意义。

其一,促使门派这种封建社会的产物向着规范的、现代体育俱乐部转变,实现武术门派的改良。

其二,进一步充实武术体系、内容。武术俱乐部的构建与逐步兴起,将使中国武术重新得到整合。而随着武术的逐步职业化,武术体育也将渐次融合,实现传统武术现代体育过渡。

其三,扩大传统武术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等功用。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和平时期,休闲时代正悄然而来。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的健身、养生、娱乐、体育旅游等需求迅速增长,武术俱乐部适时而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曾说:“如果中医内部越来越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外部无论怎样赞扬和保护都无济于事。”[8]与人民的生命过程息息相关的中医,无论是群众深厚的基础还是悠久的历史渊源都不亚于武术,因此,武术更加需要创新才能求得发展。时过境迁,武术门派的封建性仍然存在,门户之争、利益相斗时而会以口诛笔伐的形式在武林上演,武术门派的存在虽有必然性,但这些消极的因素(或可说是糟粕)对于传统武术现代化显然是不利的。而以门派为单位的传统武术组织形式严重阻碍了武术拳种之间的交流,也阻碍了拳种自身的发展。在当前社会健康、防卫、娱乐、休闲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呼唤武术的时候,它必须要改革,同时向着文明、规范的现代体育俱乐部过渡。

参考文献:

[1]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3] 林伯原.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J].体育文史,1992(3):53—55.

[4] 河南电视网[EB/OL]./sports/2007—04/。

12/content_5968356.htm.

[6] 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 康戈武.丢掉传统,发展将失去根基[EB/OL].

傅景华.捍卫中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黄子响]。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