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教学激发语法课堂“PEP”

语言教学理论以儿童本位论和建构主义理念为基础,是一种关于学习的本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的语言教育理论。

它强调语言是完整的,是含语意、语形、语用一体的,这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法条目的要求完全吻合。

它在语言知识分级标准二级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

下载论文网   然而,笔者通过观课发现,当下语法课堂或是教师学生练的机械式家常课,或是缺乏灵魂的花架式公开课。

课堂上师生俱疲,课后师生对语法课的看法基本一致,那就是如同鸡肋。

如何激起语法学习的活力,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终极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在完整的情境、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在完整的语言观的统领下通过整合的语言学习逐渐构建起来的。

借鉴这一理论,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关注“P—E—P”,即“Perceive(感知)―Explore(探究)―Produce(产出)”,引导学生情境感知语形语意、探究语法规则,自觉地把语法的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实现用语法进行交流的能力。

本文以一节语法观摩课为例,探讨如何采用“P—E—P”教学展开体现全语言特色的英语语法教学,让语法课堂充满PEP(活力)。

本课例教学内容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8 Fashion的Grammar板块,该板块归纳呈现了“Present continuous tense”的肯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和特殊疑问句。

现在进行时在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并且是本册书最后一个单元的语法,临近期末,没有更多时间复习巩固,更需要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掌握。

教师在“全语言”的指引下,注重引导学生在自然感知、真实探究和完整建构的活动中理解和运用现在进行时态,教学围绕如下三方面展开。

一、Perceive―创设自然情境感知语言形式   全语言建议构成一种开放的、自然的、丰富的、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方便学生感受完整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英语;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语言学习是与情境相联系的。

因此P—E—P教学中的感知环节,就是从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开始,在情境中融入课时语法项目,引导学生情境中思考真实生活中的语法交际问题,体验语法项目的意义,为归纳语法规则和基本结构做好准备。

课时中,笔者如下展开。

1.以学生为本位,激活语言背景   课前教师紧扣单元Fashion话题,播放《爸爸去哪儿》主题歌曲视频,消除学生语法学习紧张心理,在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正式开始语法课堂教学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对五位孩子的简短介绍,引出话题,激起学生兴趣。

2.以建构为基础,初步感知体验   教师借助核心人物Kimi的介绍,通过语言获得的多维途径呈现一组语言材料(如图1),并提供时间,请学生讨论发现“be doing”在肯定句中的语言意义、基本构成和相关用法。

教师学生作答的过程中,相机进行结构和用法的板书。

随后创设Guessing环节(如图2),学生尝试用“be doing”的一般疑问句形式猜测被部分遮挡的小动画中人物的真实动作。

师生部分对话如下:   T:Now Kimi wants to play a guessing game with you. Please ask him Yes/No questions and find out what they are doing.   K:What am I doing?   S1:Are you playing games with your father?   K:No, I’m not. S2:Are you talking with your father?   K:No, I’m not. I am eating noodles.   “真实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能调动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帮助学生运用中领悟语法的意义。

”在本课的情境感知环节,教师围绕本单元Fashion话题,借助《爸爸去哪儿》中的人物讲述故事和与课时语法相关的链式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寻找目标语言结构,并提供语言支架帮助他们运用这一语法结构尝试提问,充分调动其使用积极性。

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和游戏活动中感知、体验和运用目标语言,帮助其感知语法项目在语境中的意义,并围绕某个话题,比较自如地运用目标语法

二、Explore―模拟真实交往,探究语言规律   全语言主张受教育者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者。

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探究语言规律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P—E—P教学中的探究环节侧重语言规则的发现与归纳,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发现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导他们通过自主与合作的方式探究语言规则,得出结论或规律,并从一般到具体实现突破,层层建构自己的语法知识体系。

课时教师这样组织。

1.对话引导,明确语法规则   通过主题引入和猜测等持续情境的展示与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be doing”的意义,此时,教师创设两组对话(如图3),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此语法项目的肯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基本形式,并通过表达加深印象,现在进行时的语法规则呼之欲出,只需学生略作总结即可。

2.信息对称,强调成分构成   现在进行时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环节是现在分词的构成,这也是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不到位,学生往往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错位等信息不对称现象。

教师同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图4)引导学生自主发现the odd ones,通过一系列的thinking & trying 活动,得出结论:①动词后直接加ing;②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动词,去掉e,再加ing;③以ie结尾的动词,变ie为y,再加ing;④以一个重读闭音节结尾,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动词,双写最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加ing。

可见,即使是教学重难点,在全语言的指引下,教师依旧没有舍弃语境这一利器,牢记语言的学习应该在完整的情境中逐步建构,从篇章到细节再回到语篇,一改以往语法教学干涩的强硬灌输。

3.教材整合,实现语言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彼此写作等方式,归纳和总结出“be doing”的语法规则和形式后,教师结合本课时话题背景,打破过分依赖教材的倾向,“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创造性地将教材中单句操练改编成以话题人物叙述的小片段(如图5),搭建起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帮助其探索到语言意义。

教师使用这样的整合,一方面清晰地贯彻着全语言“主题式”教学的特性,另一方面有效地保持了学生语法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探索和实践中体会语法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4.场景模拟,完善语言体系   全语言教学提出,语言是完整的、整体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片段。

语法教学更不能局限在语法项目本身,必须与以前的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与语篇语境联系起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组成规则和适用场景,教师及时呈现一张表格(如图6),请学生在听力状态下自然地完成对“例外”的发现,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这一语法项目的使用规则。

现实中,许多英语教师都积极探索,努力引领学生走进语言世界,感受语言的美好。

一节美好的语法课,不能扼杀学生探究欲望而直接呈现,更不能是缺少思维的机械操练。

一定要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由浅入深的过程中给学生思考、探索、归纳、实践的机会。

在本课时探究环节,教师以对话为载体,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建构语法结构;以活动为手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局面,加深重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认识;以教材为依托,创新整合方式,通过补全故事片段等活动自主使用语法结构,强化“be doing”语言形式;以情境为支撑,化解学生疑惑,明确和体会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项目在何时用、为何用和怎么用,突出了其实质意义。

三、Produce―实现完整展示,建构语言运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

“自由运用语言的产出活动,是大量输入之后的自然输出,是学生在一定语境之中的自由表达。

”P—E—P教学中,要求教师依据全语言理论,从整体把握,听、说、读、写同时着手进行教学

因此,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堂主题,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设计各种活动,并在学生反复接触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启发、诱导、点化,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感知语言的规律性,培养他们探索、思考、创造的能力,发展语言技能,获得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使其形成自觉运用语法知识的习惯。

本课中教师创设“These five children are having a party on the grass”这个聚会的语境(如图7),学生小组合作对“where、why、how”等问题进行合理想象,最终得出学生能自圆其说的结论。

这个活动设计有其控制性,表现在人物、主题和时态的使用上,其目的自然是帮助学生在实例中通过自身的参与,加深对“be doing”这一语法项目的理解;有其开放性,表现在对话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填补信息差,能有条理地、合理地表达语言即可。

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法的表意功能,增强交际能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更好地为篇章意识服务。

教师充分运用全方法原则,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搭建自我展示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基本熟练地掌握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项目。

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语境感知所学语言、归纳语言规律和使用语言,做到从语境中来,到语境中去。

本节语法课例中,笔者抛弃了以往以讲解与传授为主、死记硬背语法条文、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全语言背景下一种建立在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不同纬度基础上的P—E—P教学模式,以感知为前提、以探究为手段、以产出为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其表意功能,通过发现、归纳、运用、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活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