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常态化制度建构的探索

摘 要: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建立校本教研长效机制,促使校本教研常态化,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构建科学的教研管理体系,创设多样的教研模式,制定激励的评价机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发展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管理体系;教研模式;评价机制。

一、构建科学有序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健全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搞好校本教研的保证。我校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处、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为框架的校本教研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畅通渠道,责任到人。建立了三级教研体系,在学校层面,由校长负责,分管校长牵头,教科处组织管理,教研组负责落实,全体教师参与,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在学科层面由包抓学科校长负责,在教务处、教科处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全体学科教师参与,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备课组层面由包组领导负责,在。

教研组长的指导下,由各年级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备课组全体教师参与,研究解决同一备课组教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二、构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教研模式

1.常态课调研模式

教改实践,课堂是主阵地。要通过常态课的研究发现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研讨,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而不只是“公开课”“示范课”的专利。坚持每周一课例调研,采用随机确定研究对象,依据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观测量表》,从课堂文化、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四个维度二十个视觉、多个观测点进行观察,随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研究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

2.集体备课模式

备课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团队为基础,针对同一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发挥集体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要求,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一般每周进行一次。

3.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鼓励教师以集体或个人方式申报国家、省、市、县及校级教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让老师们把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课题研究要抓好选题、论证、研究、总结、推广等主要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督察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要重视开发校本课题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4.网络教研模式

我们在学校网站开办了“网络在线教研”平台,设置了各年级各学科教研栏目,老师们在这里通过发帖、回帖的形式来进行日常的教学问题研究,上传个人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教学案例、学习体会、集体备课教案等,进行相互交流,切磋教艺。另外,开办“网上录像课评课议课”活动,要求老师每学年提供一节录像课,上传在校园网,其他老师随时听课评课,发表感言,进行课例研究,教者也可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完善。

5.师徒结对模式

利用校内资源,坚持以老带新,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每年确定一批骨干教师,每人带一名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对“徒弟”的教学实践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徒弟”研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指导校本行动研究的策略,使他们逐步学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一般三年为一个周期,学校通过上汇报课、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考试等方式进行阶段性督查指导。

6.交流研讨模式

每年定期举办大型的教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展示教科研成果。例如,举办全校性的“教育教学论坛”、“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教学开放周”等。

7.专家引领模式

请进来,走出去,面对专家,接近学者,带着问题,探究求教,提升认识,升华见解,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8.合作互助模式

积极主动与有关高校建立实践基地、与区域内外知名学校建立合作学校,充分利用外校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开发校本课程,带动学校发展。

三、构建校本教研激励评价机制。

要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还需要强有力的评价系统与激励机制作保证。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科研考核奖励办法》,凡是参加校级以上组织的教学评赛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均可获得学校奖励;鼓励教师撰写发表教育论文,出版专著,申报研究课题,取得成果的均可获得学校奖励。

总之,大力创新校本教研管理体系,努力构建校本教研活动的新模式,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扎扎实实地搞教研,以校本教研常态化为追求,走新课程校本教研强校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第一中学)。

编辑 赵飞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