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探讨

摘要:根据对国内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的分析,结合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化、业务统一流程化等优势,为优化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完善钢铁物流的功能,使物流真正成为钢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找一个契合点。

关键词: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化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由于全球钢材需求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印度以及独联体、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猛增长,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新兴国家的影响有限,因此,国际钢铁工业协会认为2008年全球钢铁业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2007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11.9亿吨,较2006年增长6.8%。

严格讲,从2006年开始国内钢铁已显示出过剩迹象,只不过是由于强劲的出口增长,消化了新增产量,掩盖了这一矛盾。

2007年,中国实际生产粗钢4.89亿吨,粗钢表观消费量4.34亿吨,靠净出口5 488万吨,才使国内供需矛盾基本平衡。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加剧,出口进一步回落,这一矛盾将逐步显现。

虽然钢材需求总量呈增大趋势,但增速放缓;宏观调控,抑制出口;国内新增钢铁产能集中释放,使得本来就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更加严峻,低端产品竞争加剧。

因此当前整体环境相当严峻。

钢铁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基础最好的行业之一,技术和资金都是最雄厚的,企业信息化基础是最好的,集约化程度也是相对较高的。

但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在技术工艺、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吨钢能耗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加之今年以来原材料、燃料持续的涨价进一步加大钢铁企业成本压力,随着钢铁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向“第三利润源”要效益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钢铁物流通过专业化通管,一定能用最少的运力,走最少的路程,经最少环节,花最少的费用,耗最少的时间完成运输作业任务,使物流系统作用发挥在“创造利润”上,进一步确定物流系统企业“第三利润源”的地位。

为缓解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应强化严、细、实管理,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加大循环经济推进力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多渠道的大宗原材料、燃料、冶金辅助料及备品备件的采购特征和大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多分销网络成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物流管理体系,其运作模式和管理思想更加符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要树立物流管理不仅是服务业是创利性工作的观念。

必须确立公司物流系统不仅是一个服务配套体系,更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产业化运作,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在当前的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降低物流成本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产品总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亮点。

所以钢铁企业必须强化物流管理,疏通企业“血脉”。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一般有五点:   (1)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为了保障正常的生产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畅通;(3)通过规范进厂物流、厂内物流、出厂物流,全面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的总体运营效率,降低库存、盘活资金;(4)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5)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内、外部物流形象。

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符合钢铁企业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

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ERP/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

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

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

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Coliaboration),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