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向创新的四大要素

在中国,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家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更是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发展所不能回避的议题。

对个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来说,领导人都应该具备创新的素质,并为各自的单位提供创新的条件,才能让自身的发展得以延续。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创新的发动者、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和受惠者,创新是一个充满冒险、激情和“妥协”的过程,在整个创新的过程中,会给人们一种“兴奋、忐忑、美好”的体验。

下载论文网 兴奋”的是,让我们与备受这个时代“宠爱”的创新有了一次近距离亲密接触的机会,以粉丝的心态窥探创新背后的秘密;“忐忑”的是,创新作为“价值”最高的词汇之一,无论怎么样诠释它都不够准确,打造一个真正具备创新性的产品是何等艰巨,让创新的概念和产品被大家所接受也是非常困难的,中间存在巨大的风险;“美好”的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一切美好事物不能缺少创新的基因,掌握了创新的基因并加以放大就能拥有通往未来美好世界的通行证。

企业是美好世界的建造者   谁最适合肩负“美好”世界的建造―企业

企业能够以高效、低成本、快速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创新组织架构、建立创新制度、优化创新流程、研发创新技术、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塑造创新企业文化等。

谁主导企业创新管理者/领导者

他们运用天赋、知识、权力去规划创新的方向。

他们掌管着创新的指挥棒,开启创新的行程,开创新市场和开发新的客户,并且推动着创新的落地;   谁担当企业创新的载体―产品/技术/商业模式

只有开发出创新产品/技术/商业模式,才能够让创新落地,让市场/客户享受到企业所创造出来的更高的价值,同时,它也需要接受市场/客户对于落地成果的验证;   谁为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保驾护航―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文化。

它是通过领导者/管理者制定出来的做事机制和规则。

优秀的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文化将为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并且能够向市场/客户传递公司的理念;   谁来检验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市场/客户

所有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创新成果,只有得到市场/客户的认可,才能释放出创新的价值;只有能够引导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的创新成果,才能够挖掘客户的未来欲望并引领市场的走向。

同时,检验的效果反馈给领导者/管理者,有助于验证其所规划方向的正确性,并且不断地进行改善、迭代。

因此,我们总结出企业通向创新四大要素,即管理者/领导者主导创新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展现创新的成果、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文化为创新保驾护航,以及市场/客户检验创新的成果。

(见图1)   管理者主导创新方向   从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到任正非、马云,一家企业领导者创新天赋、特质、意识和远见,直接决定了这家企业创新之路。

任何伟大的企业领导者,“创新”是他们身上必备的特质,产生这种特质和他们的性格、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等因素紧密相关。

虽然他们的性格、成长环境、心路历程各有不同,但是都存在某些创新特质的共性,比如,好奇、敏锐、联想、前瞻、决断、偏激、敢于挑战现状、勇于开拓冒险等。

这些特质使他们更早地锁定创新方向,为创新配置了优质的资源,快速展开行动,击败竞争对手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是否有机会如优秀的企业家一样,具有创新能力?答案是肯定的。

基于长期对创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跟踪和认知,并结合关于创新的各种理论研究,我们设计了一张“创新”的认知模型以供大家参考(见图2)。

由模型可知,联想是创新的萌芽,那些充满想象力、联想力和前瞻力的人,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掌握丰富的信息并加以储备;他们更不能缺少童真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当开始展开联想后,优秀的企业家会将企业和社会的资源,以及各种前卫的知识进行不断的碰撞,重新整合、组合,从而形成全新的认知,创造出新的事物。

回顾那些从联想开始,最后走向创新的人们,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敢于挑战现状、勇于开拓冒险。

对于这些创新特质,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是先天具备,有些人可以后天习得,但是,这些需要投入时间去诱导并激发出来。

一个一流的企业家必然流淌着创新的血液,一个灌入创新气质的企业才能保证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产品展现创新成果   检验一个企业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多少用户在使用他们的产品或服务。

苹果、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就是当今社会最具创新性的一些企业代表。

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苹果或华为的手机玩微信、抢红包、逛淘宝、上支付宝,这些具备创新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在整个创新流程中是最为严峻的课题,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新的技术商业模式

从无人驾驶到人工智能,从破坏式创新到平台式创新,从互联网+到共享经济,各种关于创新技术、理论、模式层出不穷。

一套通行的创新方法并不存在,它需要多种因素互动和影响,而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以虔诚之心,专注、积累、探索并对症下药,能够耐得住漫长的创新过程的寂寞和抵挡住无数与创新无关的诱惑。

组织架构为创新保驾护航   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9.63亿,而达到这个数据微信仅仅花了6年的时间。

微信的成功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核心因素就是??立之初的组织架构设计。

在研发微信的初期阶段,腾讯体系内部一共有3个团队做同类的产品,除了张小龙团队之外,还有手机QQ团队和Q信团队,后面两个团队均属于无线事业部。

为了避免创新思维被扼杀,马化腾创造性地同意将微信的研发团队设在广州而不是深圳总部,并由张小龙负责独立开发和运作,也正是这个设计,让微信得到快速发展。

2014年腾讯成立微信事业群,微信也从产品升级成为腾讯战略级的业务体系,张小龙担任微信事业群的总裁直接向公司总裁刘炽平汇报。

从谷歌的20%时间制(工程师拿出20%的时间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到华为知识产权保护,他们拥有一套系统开展创新、保护创新的规章制度。

如果企业缺少开展创新的制度支持,员工会认为领导者创新上的言行不一,就无法在公司内部形成创新的风气,从而失去创新的动力。

在日本,丰田汽车高岗工厂的生产线上,我们发现每1分钟可以生产出来一辆汽车,这与工厂的精细化管理密不可分。

精细化的核心是通过“及时适量”、“零库存”、“看板”等现场管理手段实现“订货生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流程,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创新中,领导人或企业不可缺少“包容犯错”的文化,需要为员工提供试错的机会,承受错误之后的代价。

创新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冒险的旅行中走出困境,直到通向成功。

如果,企业缩手缩脚,一开始就会把创新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市场检验创新成果   北电网络、摩托罗拉都曾引领行业创新的潮流,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华为以跟随者姿态进行创新

今天再分别对比两者的命运,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凡是得不到市场认可的创新,最终会拖垮企业,被消费者抛弃。

当今,有两类企业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一种如华为之类的企业,以市场为指导,制造或提供获得市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和服务。

另一种像苹果和特斯拉之类的企业,以创新性的技术产品,挖掘甚至引导出消费者新的需求,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为此,大多数具备创新性的企业在推出产品后,通常快速上市占领市场,然后,再快速地不断迭代和优化,以适应客户的需求,比如,苹果的iPhone手机,从第一代的iPhone 1到第十代的iPhone7和iPhone 7 Plus,中间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然而,廉价、盲目的创新也同时充斥着市场,山寨、抄袭、侵权等字眼出现的频率并不亚于创新

曾经以创新为名的产品,不知不觉消失在市场中,就连可进入创新殿堂级产品的苹果手机也曾陷入质疑的旋涡中。

去年10月份,三星手机遭遇了从未有过的麻烦(Galaxy Note 7爆炸事件),从爆炸到停产,仅仅经历了46天,成为有史以来最短命的安卓机皇,即使到现在,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未被消除。

创新的路途荆棘密布、前景扑朔迷离,这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创新―风险无法估量,不创新―前景堪忧。

我们可以做的是,进一步拨开创新前路上的迷雾,提供更多创新之路的选择,与致力于创新企业携手前行。

最后,有五个问题值得让管理者反思,它们需要尽快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马上行动起来:一,管理者是否认识到自己和团队所具备的创新特质?二,管理者是否以谦虚、学习的心态积极拥抱创新?三,管理者是否在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文化方面保障创新在公司畅通无阻?四,管理者打造的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是否经得起市场客户的检验?五,管理者是否做好为创新失败后承担风险的准备,以便重整旗鼓、勇往直前?   肯?罗宾逊在《让思维自由》的一书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可以作为本文的?Y束,“一家创造性组织:首先应该是一个能让人冒险的地方;其次,它应该是一个允许人们发现、发展自己天生才智的地方;再次,它应该是一个不会提出‘愚蠢’问题和给出‘正确’答案的地方;最后,它应是一个重视大胆不羁,提倡活泼、动感、意外、俏皮等特性的地方。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