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基于移动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微课程已成为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时代的重要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学科工具因其适用、实用、易用的特征而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微课程的基本概念,揭示了微课程的特征,并在信息化学科工具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微课程;微视频信息化学科工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7—0072—03。

一、引言。

当今,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使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碎片化学习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信息容量相对小的学习资源[1]。过去的教学资源粒度过大、过长,学习主题不突出,学习者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以致教学视频的实用率不高,亦更难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直接使用。微课程以微视频为主、呈现一个小的知识单元的片段,方便学习者随时点播或下载,能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此,微课程成为现今教育领域关注的一种重要学习资源

信息化学科工具因其在教学中方便快捷、生动活泼等特点而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面对网络上功能独立分散、风格各异、操作不统一的信息化学科工具软件,教师不知如何选择和怎样使用信息化科学工具来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此,本研究以微课程的视角对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进行设计开发,教师可以按需学习相应的应用案例课程,这样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有利于将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提高资源应用力度。

二、微课程的概念及特征。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micro course)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发展而成为一股“微”热风。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只要在一定的习题或活动主题的支持下,能取得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教学效果了。国内学者普遍将微课程等同于微课,从教学论的系统观的角度,黎加厚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的课堂教学”[4]。金陵提出“对微课程认识应提高到时代属性的层面上,即微课程带有“云教育”特性,在IT技术的支持下,微课程是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网络课程”[5]。综上所述,微课程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小问题,以视频为主将知识脉冲非线性编排而成并辅以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测验和评价反馈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二)微课程的特征。

在内容上,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众多的教学环节、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程教学主题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在形式上,是以微视频为主,辅以文本、音频、动画等,跟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相比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极富有吸引力;在时间上,一般不超过10分钟,符合学习者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微课程既不是传统视频课堂的片段化照搬,也不是多种类型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主题突出、内容独立的结构化与半结构化同时兼备的教学资源。其中的资源要素(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等)都可以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修改与扩展,因此,其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6]。

三、学科工具应用案例课程设计开发

(一)信息化学科工具的定义与分类。

学科工具是围绕学科特点、能够为教学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的工具[7]。信息化学科工具与传统学科工具的功能类似,不同的是,信息化学科工具是软件开发者的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类工具,它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提供虚拟的操作探索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根据信息化学科工具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资源提供类和资源生成类(如表1所示)。语文学科中的汉字笔顺演示软件、英语学科中的英语口语学习王等,其本质是一个教学资源库,可以将这些工具定义为资源提供类学科工具资源生成类学科工具,如几何画板、仿真实验室等。几何画板可以用来测量和动态验证几何定理和代数公式等;仿真化学实验室的软件中可以改变化学试剂或者实验环境,就可以创设出多个不同的化学反应。

表1 学科工具具体分类表。

[学科工具的分类\&学科工具名称\&所属学科\&资源提供类\&教师上课小助手、教师常用软件工具箱等\&所有\&汉字笔顺演示、小学语文伴侣、汉字拼音学习、成语接龙、歇后语大全\&语文\&小学动画数学课件、实用数学工具、函数作图器、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器、小学数学出题机\&数学\&我要学音标、英语口语对话王\&英语\&元素世界、化学工具箱\&化学\&电脑钢琴键盘\&音乐\&资源生成类\&几何画板、数学解析几何、Math3D\&数学\&金华科仿真物理实验、金华科仿真电路实验室、金排物理画板\&物理\&金华科仿真化学实验室\&化学\&Google Earth\&生物\&]。

(二)学科工具应用案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我国学者对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梁乐明在分析可汗学院和佛山微课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设计模式由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和评价与反馈三个阶段组成[8];黄建军注重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建构了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9];余剑波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简称PLC)模型[10]。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基于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由学前分析、微视频内容设计、辅助资源、评价与作业四个部分组成。

1.学前分析。

课程学习者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其对学科工具应用案例学习动机、兴趣强烈, 而且学习时间较零散,区域内农村与城镇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与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传统的线下教师培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效率低下。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大多以实际软件工具操作为基础,启发学习者进行案例的思考与探索,没有涉及到深奥难懂的概念和复杂的知识体系。

2.微视频内容设计

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微视频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的微视频内容设计主要从学科工具的分类来进行。资源提供工具的每个微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工具功能介绍、安装教程、软件界面介绍、基本操作和应用案例演示(如图1所示)。因微课程的时间短、内容少而精,资源生成工具的系列微视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工具安装教程、软件界面介绍、基本操作;第二部分包括应用案例的讲解(如图2所示)。

该微视频结合具体操作流程和声音讲解,能够指导英语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快速、正确安装学科工具软件。在学习学科工具的界面介绍和基本操作之后,学习者需要运用该工具软件来进行设计教学课件,对同一个学科工具能够依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学习者学习一个具体的案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设计一个其它的完整教学课件。当学习者忘记软件的工具操作时,可以回到界面介绍和基本操作的微视频中。

3.辅助资源

课程除了微视频之外,还有与课程内容相应的课件、教学素材、教学总结等。教学素材包括音频、动画和一些免费的软件安装包,如果软件安装包所占的容量比较大,可以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教学总结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重难点、易错部分的提示。

4.评价与作业。

学习者在观看上述微视频之后,如有疑虑或者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工具软件的应用案例方面,可以在评价区域表述出来,它可以为微视频开发提供优化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求学习者在观摩微视频之后提高作业效率,以保证学习者及时对知识的内化。

图1 资源提供类微视频设计图。

图2 资源生成类微视频设计图。

(三)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的微课程开发

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的微课程开发过程由教学准备、微视频制作、后期加工、评价、共享五个阶段组成。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设计人员、录制者、讲解者和微视频制作团队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1.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环节包括准备教学内容、素材、环境和微视频制作设备等。录制者和讲解者要准备教学内容、PPT课件和素材,安装好学科工具软件和常见的录屏软件(如超级录屏),并检查软件是否正常运行。微视频制作团队需准备好摄像机、灯光、录音话筒等。

2.微视频的录制。

针对资源提供类学科工具应用案例视频,主要采取录屏的方式,用录屏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录制者将资源提供类的学科工具从软件安装到应用案例演示操作一遍,并将重点步骤标注出来,选择好录制的视音频格式,软件就会全程录制电脑的屏幕操作和讲解。针对资源生成类学科工具应用案例视频采取拍摄的方式,拍摄就是用摄像机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微视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应用案例的操作与迁移,故视频的拍摄应采用近景和特写等小景别的画面,并使用固定镜头。在微视频录制时应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比如:录制者或讲解者在软件功能介绍后演示该工具的简单案例,让学习者初步了解工具的作用。在应用案例演示完之后,讲解者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

3.微视频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主要包括片头、片尾、解说字幕的插入。片头主要显示学科工具的名称、所属学科、软件的功能介绍等信息,片尾为制作单位、日期等。根据王建、郝银华等人的实证研究成果[11],编辑者在学科工具系列微视频中应增加解说字幕。

4.反思与修改。

在微视频的录制时会遇到一些意外状况,录制者、讲解者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反思,为后期开发课程积累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5.共享。

学科工具应用案例课程制作完以后,为了体现微课程的时代特色,开发者需将微课程上传到相应的云平台或教育网站。

四、总结。

本研究以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为视角,进行设计开发相应的微课程,一方面促进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实际应用的接轨,另一方面为中小学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案例课程设计开发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希望在后续的设计与实际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学伟,朱昱.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

术,2011,(12):91—92.

[2] 夏广萍,章伟民.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科工具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4).

[3]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4][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

育研究,2011,(10).

[5] 金陵.从微课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11).

[7 刘俊生,张文兰.信息化学科工具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研究[J].中。

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8] 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

[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9] 黄建军.论微课程设计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10] 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

育杂志,2013,(05).

[11] 王建.教学视频呈现方式对自主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J].电化。

教育研究,2014,(03).

[编辑:昌曙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