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子 大商机

包子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实在是再普通不过。

作为北方人,大家耳熟能详是天津狗不理包子和北京庆丰包子

而在南方,受人追捧的包子是――甘其食

毕业论文网   2009年,甘其食仿佛是一夜爆红,几乎在杭州每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

而这家连锁店的掌门人童启华,显然比甘其食更具传奇色彩。

进入大学便开始创业童启华,前后尝试的项目不下于20个,但他最终却将包子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从不懂餐饮到做出极致的包子童启华花了四年时间。

在长三角刮起“甘其食”风暴后,2016年,他还要把包子卖到美国去。

大学初创业   童启华在童年时就不爱说话,有时候,他甚至一天都不说话。

但他热衷思考,为了解答一道数学题,可以一晚上不睡觉,而那些全班都解不出来的题目,就是他最想要追求的目标。

“教室里一大早经常会有同学在等我,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在等我的解题思路。

童启华笑着回忆。

爱好挑战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贯穿着童启华的学生时代,而这些特质,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和创业观。

在75后创业者中,童启华算得上是创业经历最为丰富的人之一。

从考入大学至今,他一直在创业,而且所从事的创业项目涉及服装、美发等领域,创业项目累计不下于20个。

进入大学后,童启华就踏上了创业的道路,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卖鞋。

在1995年,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童启华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偷偷摸摸”地开始了。

开学之前,童启华便和姐姐早早踩好了点,并在离学校十多公里的贸易中心租下了小摊。

他的鞋子生意做得还算不错,不仅赚到了钱,还攒了不少人气。

童启华不善言谈,话说到一半,如果起劲了,他不仅会脸红,甚至还会结巴。

正由于这样的个性,他的鞋子生意也是异于其他鞋商。

但凡有顾客上门买鞋,由于不擅长讨价还价,童启华一开始便会给顾客报实价;打量顾客的穿着打扮后,他还会问顾客准备用鞋子去搭什么颜色的裤子;如果觉得鞋子不适合顾客,他还会直接告诫他们不要买。

现在回想起来,童启华还对当年的做法引以为傲,“鞋子并不便宜,没有必要为了利润让顾客买不合适的鞋子

”   也许欠缺语言交流上的天赋,但踏实的作风为童启华赢得了不少顾客

为了兼顾学业,他放弃鞋子生意,在学校里开起了美发店。

美发店的生意不温不火,但足以让他赚到一些积蓄。

可是在与理发师的相处中,童启华发现理发师虽然以理发技能为生,他们却并不以之为傲,这令他十分不解,“如果一个行业的从业者缺乏从业的热情,那么这个行业就不值得坚持下去。

”   建立标准化体系   2005年,而立之年的童启华下决心要做一份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而他的选择,便是做包子!   “在我的童年,包子是一个幸福的符号。

”小时候,只要听长辈的话就会有包子吃,包子童启华的心里留下了特殊的好感。

在他看来,无论大江南北,包子可能是唯一识别无误差的中国传统美食,甚至是外国人眼里中式传统美食的代表。

这种强大的群众基础,让包子行业具备了无限商机与可能。

不过做包子并不简单。

甘其食面世之前,童启华足足做了4年准备。

“曾经有朋友问我,有没有打算出一本关于做包子的书,我告诉他,那得写这么厚一本。

童启华用手指比画了一下。

这十年来,童启华几乎快参透了包子的全部内涵,以至于一聊起包子,他就会显得有些兴奋。

“做包子的学问太多。

举个例子,一个蒸笼能蒸17个包子,在一个蒸笼的不同位置放上待蒸的包子,如何才能保证包子同一时间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其他包子铺里谈不上问题的小瑕疵,成了这十年来童启华日夜琢磨的问题,就像他小时候钻研数学难题那样。

为了减少包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他尝试从各个环节对包子进行把控。

“首先是面皮,每张面皮的大小、质量如果不一样,就会影响一整笼包子的味道与营养价值。

”为了控制每张面皮的质量,他曾专门请来了国家级点心师给员工进行授课,但他发现,就算是顶级点心师捏出来的面皮,也会存在5克以内的误差。

“通过两年的摸索,我们终于发明了一套精准的动作,利用这套动作,每张面皮之间的误差只在2克之内。

童启华边介绍边比画,“你看我们自己发明的动作,一般的面点师傅习惯右手发力,导致手中的面皮发生挤压;我们发明的动作则主张用左手用力,用这套动作摘下的面皮误差更小。

”   为了强调“标准动作”的重要性,他还特地从桌上拿起两支笔做说明。

“正确的拿筷子方式,应该是一根筷子不动,利用另外一根筷子去夹东西,而不是两根筷子都动。

”在甘其食学校,每个员工都要学习这些教科书般的动作

“花上9天时间,每个员工都能学会。

”但也正是这套动作,让童启华和他的团队摸索了整整两年时间。

为了像西方餐饮一样建立标准化体系,2009年,童启华首先建立起了中央厨房和包子学校,并找来了冷链系统供应商,随后创办了甘其食

童启华要做的,便是打破大众对包子行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低、从业者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落后、随意使用低质原料、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等认识。

他希望改变从业人员属性,建立大众对包子的正确认识,以此来改变包子行业,让包子受人尊重。

凭借美味和优质的包子甘其食成立不久便刮起了一股“甘其食”风,短短几年时间就风靡杭州。

童启华介绍,以杭州为大本营,加上上海和苏州的门店,目前甘其食的店铺总数已经超过170家,员工近千人。

走出国门,将包子进行到底   对于甘其食童启华来说,2016年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因为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之后,甘其食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波士顿,首家海外甘其食分店即将开张。

童启华说:“这是甘其食迈出国门的第一步,在波士顿,甘其食包子每个要卖3.5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2元,高于当地汉堡的价格。

”对于这样的定价,童启华将其称之为价值的回归。

“在多数人眼中,包子几乎天生就和廉价画上了等号。

”对包子极度严苛的童启华一直试图打破大众这样的观念,他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其他包子铺的包子卖1元人民币一个的时候,甘其食包子要卖1.5元人民币一个;等其他包子铺的包子要卖1.5元人民币一个的时候,甘其食包子又要卖到2元人民币一个。

这种定价并非随心所欲、毫无依据,对价格的引领基于包子原料的高标准和对制造过程的精益求精。

不过,童启华并没有因为甘其食的成功而改变自己的高要求。

“今天的甘其食还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完美的包子

”他的这句话出人意料,又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包子领域深耕10年之后,他对包子的认识早已更加深刻,对包子的制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大概也正是对品质的高要求,才让甘其食成功站到了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将甘其食包子带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是下一步的目标。

波士顿只是一个起点,下一站可能是日本,可能是欧洲。

”谈到甘其食的未来,童启华言语间充满自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甘其食还有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我是一个做包子的。

包子是美食,它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食物。

”做包子的道路到底有多长,童启华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如果还要工作20年,这20年的时间他都打算花在包子上。

创办学校,让员工认同“阿甘”身份   “甘其食员工很辛苦,凌晨3:30就得起床,4:15到达门店,不出意外的话,早上6:00顾客就能吃到甘其食热腾腾的包子

如果不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吃不了这样的苦。

”   对于员工童启华有两点要求。

第一,能熟练地做出达标的包子;第二,认同并热爱自己的职业。

之所以对员工会有这样的要求,应该和童启华美发店的创业经历有不小的关系。

所以在创办甘其食的同时,他还一同创办了甘其食学校

设立甘其食学校的首要目的,是从技术层面教会员工做出好包子

“传统上没有包子技艺的传承,一些包子铺的师傅大多跟着其他会做的人学习,没有系统的课程,更没有标准可言,学习全凭经验。

童启华认为,要做出高质量美味可口的包子,必须经历系统化的学习。

教会员工包子只是甘其食学校的第一重任务。

童启华看来,让员工认同并热爱做包子的事业,甚至比技术本身还要重要。

他一再强调,如果从业者无法认同自己的职业,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工作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无法很好地进行下去。

在对甘其食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引导上,童启华无疑是成功的。

甘其食员工们有个可爱的昵称:阿甘。

从这个颇具特色的称呼,就能看出甘其食文化的些许不同之处。

员工们也因身为阿甘而自豪:在行业里,当一名“阿甘”绝对算得上体面的工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