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企业裁员的风险及其控制

一、金融危机企业裁员的现状 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继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经济增长的萎缩,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者纷纷考虑如何削减不断攀升的企业成本

裁员,一如既往地成为经济危机中企业明哲保身的主要措施。

选择裁员,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的抉择,面对经营上的困境,企业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加严密的思量,伴随着裁员带来的各种风险也成为企业必须衡量的因素。

在中国,裁员向来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由于我国的企业大多缺少经济性裁员的经验,因此在处理大规模裁员问题中显得尤为稚嫩。

因此,裁员风险也尤为凸显。

二、企业裁员风险分析 (一)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裁员成本分为有形成本无形成本

在有形成本中,企业支付给被裁员工的经济补偿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无形成本,包括企业关键人才的流失、知识产权和技术的流失、客户及供应商的流失、留职人员工作效率的降低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无形成本的控制成为了企业裁员成败的关键因素。

金融危机下,企业选择裁员,多是从消减企业成本角度出发。

从表面上看,裁员能给企业带来的一定的收益,裁减人员对于减少人工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项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裁减10%的员工仅会使成本下降1.5%,仅有一半的裁员企业的利润率有所上升,裁员对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法律风险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以下四种情况下企业才能裁减人员

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需裁减人员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在我国,很多企业裁员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负责人既大权独揽,又缺乏责任心,在裁员中凭意志行事,裁员方案没有向工会报告或者向全体职工报告。

(三)道德风险 裁员发生时,最容易带来的负面结果就是由此而来的道德风险,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忠”、“义”。

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作为基本的职业操守,因此往往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追求安定的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大刀阔斧的裁员对于被裁员工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心理打击,并不是所有人在失去饭碗后都能以平常心态看待。

(四)心理风险 裁员企业带来心理风险裁员心理风险同样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对于被裁员工,由于对突然发生的变革很难立即接受,容易发生心理扭曲,走上极端。

对于企业而言,更大的心理风险在于裁员之后对于“裁员幸存者”们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即便是留下来的职工仍然会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感到忧虑,他们往往会不安于现状,积极寻找新的工作,从而造成人员流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