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是高考和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语文老师的一大困惑,也是学生感到头痛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地“灌”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当然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恶文言文的情绪。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通过 “三读法”,缩短学生文言文之间的距离。

学生根据“三读法”先自学课文。何为“三读”呢?第一读是自读。就是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小声朗读、默读等。在这一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抛开任何资料,只读文本,并且不管自己能不能读懂,都必须坚持把文章读完。同时,标出文章中的疑难字词句。第二读称之为“借读”。“借读”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借助一切文言资料来学习课文,解决“自读”时留下的字词问题,同时凭借自己的灵性、感悟去领会文本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构建。另外,在“借读”的过程中若能和原有知识产生“共鸣”,学生还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若不能理解掌握也可形成进一步研读的“期待心理”。第三读就是“复读”。经过了前面“两读”,学生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第三读就要求学生抛开所有资料,回到原文中来,自读原文,看自己经过前面的自学,能把握多少内容。并把在“复读”中自己还不够把握的字、词、句圈点出来,一起讨论、解决。在这遍“读”中,引导学生把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二、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言文

三读”毕竟是学生的自读,学生到底能否把握好文章中的字音、词义、句意,还需要老师来检查。在“三读”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根据“朗读五要素”(停顿、节奏、语速、语调、感情)完成朗读这一环节。毕竟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吃力,那么在朗读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巩固学生三读”之后掌握了的知识,也可以解决学生三读”之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读音、停顿、节奏、感情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走进文言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毕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一,指名朗读,每人一小自然段,如果段落比较长,就两人完成一段。在朗读的过程中,其他非朗读的同学要客观地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这缺点要根据“朗读五要素”来评判,老师作出总评。二,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以及情感老师注意听,并且对学生的齐读作出点评,达到指导学生朗读的目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加上录音范读或者老师范读。可以全文范读也可以挑某一段或者几段来范读,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分析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以上不同方式的“读”,学生课文内容就会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分析内容方面,我处理得比较简单。例如屈原的《离骚》,我只设计三个问题:一、屈原为何遭流放?二、诗歌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三、诗歌中的哪些诗句体现出诗人的情感?虽然这首文言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探究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学生在前面已经经过不同方式的读,加上老师也引导学生疏通了文意,可以说这首文言诗歌已经变为了一首“白话诗”。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就不难了,对诗歌内容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

四、亦师亦友,走进学生的内心。

曾经有位学生给我的同事写过一张纸条,其中一句就是:“老师,上你的课气压很低,那是因为你从来都是一下课就走人,未尝和我们交流过。”可见,学生多么渴望能和老师沟通交流。因此,我觉得最好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在教室,在课堂,是师生关系;在课下,是朋友。这样,教师就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你。只要学生喜欢上你,他便会喜欢上你所任教的科目。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去年,我带初三。因为课程比较紧,周六是要补课的。某个周五的下午,一个叫杜明阳的学生到办公室找我,并问我周六是不是上语文课,如果不上语文课,他就回家。作为一个老师,能得到学生的肯定,我真的很感动!这个学期,我任教高中,一个叫张汉丰的学生之前因为和我之间有所隔阂,所以语文课上,他总是不用心,甚至还看课外书,我将他的书没收了。后来,我找时机和他沟通。之后,他对语文的态度明显好转,还开始请教我问题了。所以,上好一堂课,特别是文言文,不仅需要老师的渊博的知识,还需要老师学生之间建立起彼此平等、互相尊重、亦师亦友的关系。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千方百计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为他们更好地继承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 次访问